⑺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道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⑻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声势造就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⑼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⑽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遭受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⑾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的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 ⑿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具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⒀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⒁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2. 文中第4段中说“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作者为什么这样讲?请分点回答。(4分) 13.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地方的树?又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请分点回答。(6分) 14.文章开头就说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你觉得大树的哪些东西值得你学习?(4分) 15.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点回答。(4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的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17.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18.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论述类文本。(4分) 答: ▲ 七、作文(30分) 19.人生在世,有成功有失败。一切机遇会来,一切波折会走,一切都会过去,好在还有下一次:下一次参与,下一次拼搏,人生下一步,人生下一站……快慢交替,强弱换位,胜败逆转之事古今中外难计其数。下一次就是新的起点,拐弯处就见太阳…… 请以“还有下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杭西高2010年8月高二语文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D(A项“山颠”应为“山巅”;B项“炽热”的“炽”应读“chì”,“编纂”的“纂”应读“zuǎn”;C项“犄角”的“犄”应读“jī”,“筋胳”应为“筋络”) 3分 2.B(平分秋色:喻双方各占一半) 3.A(B项“然而”应改为“而且”;C项语序不当,应为“研究、探索和开发”;D项句子成分残缺,前一分句缺少谓语) 3分 4.B 3分 5. .答案提示: (1)森马集团:凸现年轻人的个性,倡导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2分) (2)网民:误导年轻人,缺少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1分)[观点正确即可酌情给分,超过30字,扣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6.C(3分)且:并且 7.D (3分) 8.B (3分)(“因为项羽没有看到范增的暗示”错) 9. (6分) ⑴如果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刘邦)俘虏了(3分) (2)(我)所以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发生啊(3分) 三、诗歌鉴赏(6分) 10、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1分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1分 四、11、6分(1)可以横绝峨眉颠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只是当时已惘然 (5)今宵酒醒何处 (6)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12.①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却从未向人们索取什么。 (1分) ②树用不着人养,在大自然中活得好好的。 (1分) ③树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2分) 13.(1)①十三陵的松柏;②墨玉县的梧桐树王;③和田的天花果王;④南疆冻裂的白杨;⑤北疆被雪压劈折的树;⑥哈密的“左公柳”。(3分) (2)①用松柏、梧桐树王,无花果王说明它们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1分) ②用南疆、北疆的树说明树也有各种苦难。(1分) ③用“左公柳”说明树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是通神通灵的生物。(1分) 14.①向人们奉献全部却从不索取;②静而不言,心里什么都清楚;③从不捕杀掠夺;④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和谐相处;⑤遭受苦难却能坚忍不拔……(回答4点即可得4分) 15.主要运用了拟人(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1分) 好处:①这样写使树有了人格和品质,突出了树的精神,使主旨更深刻。(1分) ②引发人们联想,想象,文字新颖,生动,感人。(1分)③更便于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1分) 六、10分 16.(3分)D(A项,创作经典作品不仅需要“外因”;B项,“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错;C项,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表明文坛缺乏真正的文学批评) 17.(3分)①有高度却无高峰(达到了新的高度却无巅峰之作)。②有广度却缺厚度(题材和探索有广度却外强中干、缺少厚度)。③优劣并存(有质地优良之作亦有缺少美感之作)。 建议:每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 18.(4分)①深入了解体验生活,增强生活的家底。②克服浮躁消沉的心态,耐得住寂寞。③提高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④用活语言,展现语言魅力。⑤加强对自我创作的内省和反思。建议:答对2点得1分,答对3点得2分,答对5点得4分。 七、19.作文评分标准参照2010 高考评分细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