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 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和《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死者口中放小钱和中国皇帝死后口中含宝珠,都是为鬼魂进入冥间而并非上天所用。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C.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7题。 韦思谦名仁约,八岁丧母,以孝闻,累调应城令,及进士第,负殿①,不得进官。吏部尚书高委辅,曰:“予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邪?”擢监察御史。常曰:”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②思谦劾之,罢为同州刺史。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或吊③之,答曰:“吾狷直④,触机辄发⑤,暇恤身乎?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耶?”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为仓曹军,谓曰:“公非池中物,屈公为数旬客⑥,以重吾府。”改侍御史,高宗贤之,每召与语,虽甚倦,徙倚轩槛⑦,犹数刻罢。疑狱剧事,多与参裁。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⑧,帝廷诘,仁懦不能对。思谦为辩其枉,因言仁罔陷不恻者,词旨详畅,帝善之,仁得不坐。累迁右司郎中,尚书左丞,振纲辖,朝廷甫然,进御史大夫。性謇谔⑨,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或以为讥,答曰:“耳目明官固当特立,雕、鹗、鹰,鹯⑩,岂众禽之偶?奈何屈狎之?” 注:①负殿:指考核政绩为下等。 ②市地不如直:买地不按价付款。直:通值。③吊:慰问。④狷直:耿真,守本分,狷(juàn)⑤触机辄发:触动弩机,箭就发出。意思是办事果断而快。⑥委屈您来我家做几十天客人。⑦徙倚轩槛:移动身子靠着殿前的栏杆。⑧:(huī)古代祭服。⑨謇谔:(jiǎn)(è)忠直的样子。⑩(zhān)一种猛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监察御史 擢:调任 B、或吊之 吊:慰问 C、仁得不坐 坐:判罪 D、耳目官固当特立 固:本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韦思谦为官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①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②焉能碌碌保妻子邪? ③屈公为数旬客。 ④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⑤思谦为辩其枉。⑥振明纲辖,朝廷肃然。 A、 ②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韦思谦因高委辅的推荐而任监察御史,他认为御史出使不能惊扰天下,否则就是失职。 B、思谦弹劾了中书令褚遂良有不法行为,并对褚遂良明目张胆地在天子面前说坏话极为愤怒。 C、韦思谦深受皇甫公义的敬重,任侍御史后,高宗更信任他,疑难之事大多和他商议裁决。 D、韦思谦的人职直庄重,不阿权贵,他表示决不充当王公的耳目之官而屈从他们。 7、翻译下列画线句子(10分) (1)予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邪?(3分) (2)吾狷直④,触机辄发⑤,暇恤身乎?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耶?(7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8-9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答: 9、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____________,青楼梦好,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 ⑤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