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周测8 一.语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訇hōng然 悸jì动 嗟jiē叹 迁徙xǐ 偃yàn仰啸歌 B.迸bèng发 教坊fāng 哽塞sè 删shuān除 呕ǒu心沥血 C.浣huàn纱 祠cí堂 纶guān巾 荠jì麦 因噎yè废食 D.怆chuàng然 汲jí取 翁妪yù 栏楯shǔn 戛jiá然而止 D(偃yǎn 删shān 噎yē)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潦倒 暮霭 今宵 脍炙人口 磨肩接踵 B.班驳 天籁 门扉 猝不及防 铮铮铁骨 C.社稷 逡巡 户牖 越俎代庖 纵横捭阖 D.佯狂 陨落 贻害 矫揉造作 修茸一新 C(摩 斑 葺) 3.填入下列各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⑴晚年的廉颇虽然仍勇冠三军,但由于小人作祟,他最终没能被赵王起用,真是可叹。 ⑵上任不久,他就开始跟不法分子相互勾通,大肆侵吞国家财产,如今终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⑶法律的功能,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践踏他人权益的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A.启用 沟通 保障 B.起用 沟通 保证 C.启用 勾通 保证 D.起用 勾通 保障 启用:(动)开始使用(机关印信)。 起用:(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 沟通:(动)使两方能通连。 勾通:暗中串通。 保障:(1)基本义:(动)保护;使不受侵犯和破坏。(2)(名)起保护作用的事物。宾语常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生命、成果、财产、民主、权利”等。~人民的生命财产。〈 保证:(1)基本义:(动)担保;使顺利进行;宾语常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完成、完成任务、实施;执行计划”等,不带名词及名词性短语。(2)(名)作为担保的事物。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我们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全班同学弹冠相庆,在教室里欢呼雀跃,高兴极了。 B.这篇文章立意深远,结构严谨,虽然个别词语还待商榷,但瑕不掩瑜,它还是得到了阅卷老师的亲睐,给了满分。 C.张老师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只要他上课,同学们都噤若寒蝉,纪律比很多老师上课都好。 D.学校的美化是请专业公司做的,花草树木的搭配,假山鱼池的布局,都别出心裁,让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 B 弹冠相庆: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官;自己也必将得到引荐而庆幸。后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用作贬义。指坏人得意时的样子。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噤若寒蝉: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别出心裁: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也作“别出新裁”、“自出心裁”。 5.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常考试虽然有点让人心烦,但理性地来看,这样也没有坏处;至少,通过考试,能使我们看出自己在知识上的漏洞。 B.高中阶段是为期三年的苦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在终点收获好的成绩;只有始终刻苦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C.有没有大局观,能不能主动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高中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他的学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D.认真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是每一个学生的本分。作为学生,只要你还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做好这几点。 B(A“通过……使……”结构无主语,“看出……漏洞”判断也绝对化,比如考满分。C两面和一面不相照应。D学习包括了听课、做作业。) 6. 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D(第一段文字是一个描写性语段,描写的对象是白云湖,在所填文字中,①按照从大堤到湖心再到大湖之内的顺序,描写合乎观察逻辑;②的顺序则不合观察逻辑。第二段文字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是育“莲藕的原因”。③对莲藕的描写顺序不当;④的描写顺序合理。) 7.下列各项中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 B.先妣抚之甚厚。——先妣:已故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代男孩、女孩15岁成童时束发为髻。 D.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指古代女子出嫁。 C(不指女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8.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 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答案】C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 【思路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比如C项需要考生阅读第一段两处信息,加以整合才能正确判断。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根据这几处,可以看出,B项“所以尽管很重要”强化因果,推断错误。 【思路分析】对于文意的概括,考生需要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整合,而不能只看某一处。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三.文言文阅读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C.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廷,按诛五人 按:查究,追究 D.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看看 D(视:比较)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 去今之墓而葬焉 /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 不能容于远近 / 某所,而母立于兹 D.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国破亡之故事 B(皆连词,表顺承,均可不译。A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C介词,被/介词,在。D助词,取独/助词,定后标志) 1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起视四境,则秦兵又至矣。 B.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请其矢,盛以锦囊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 此三者,吾遗恨也 A(判断句+被动句/普通句式。B定后, C状后,D判断) 姓名: 得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得分 得分 四.翻译•鉴赏•默写 14.翻译选自课文中的几个句子。(10分)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3分) 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 ⑵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3分) 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 ⑶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分) 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身为官员却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这么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 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