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苏省江都中学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江苏省江都中学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选择填空题(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3分) ( )
    A.良莠(yǒu)不齐 表情呆(dāi)板 强(qiáng)词夺理 尔虞(yú)我诈
    B.浑身解(xiè)数 幡(fān)然悔悟 提纲挈(qiè)领 分道扬镳(biāo)
    C.心宽体胖(pàng) 莞尔(wǎn)一笑 自怨自艾(ài) 暴殄(tiān)天物
    D.咬文嚼(jiáo)字 所向披靡(mí) 穿凿(záo)附会 孝悌(tì)忠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称呼,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既体现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也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
    B.马丁•路德•金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借助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中既慷慨激昂的陈词又心平气和的说理,使得演讲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C.《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旧家庭内部矛盾的表现,而本质上,还是人性的真与伪、善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
    D.《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也体现了雨果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小说特别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一组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美和丑、善和恶、崇高和卑下的重重对比,揭示真、善、美的真谛。
    3、名句默写(10分)
    (1)、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 。 (《论语•季氏》)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李白《蜀道难》)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6)、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7)、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8)、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9)、丰草绿缛而争茂, 。 (欧阳修《秋声赋》)
    (10)、 ,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二、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后面问题。(8分)
    甲诗: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乙词: 虞美人
    (五代)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对甲诗和乙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甲诗中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金陵子弟”指的是家住金陵的年轻的朋友。
    B.甲诗作者有感于酒店侍女和金陵子弟的热情相送,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热情奔放,毫无伤感之意。
    C.乙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词的上阕大意是说,作者怕看到春花秋月一般的美景,因为故国的美景和过去的美好生活都令人不堪回首。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意思是说:当年我曾经居住过的华丽宫殿还在,只是朱漆的门窗已经褪色了。
    5、甲诗和乙词的末句都通过东流水抒情达意,你认为哪一首更胜一筹?理由有哪些?(5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后面问题。(10分)
    悲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6、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7、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丧失
    C.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0、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就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C.孟子提出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等主张,其实是希望社会退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使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归顺了。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