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前四句诗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诗说明在南山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豆苗却稀少。言外之意是,由于诗人不懂耕种,才会有如此状况。三、四两句则说由于草盛豆苗稀少,诗人一早就去锄草,很晚才回家。 10.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眼”是“但使愿无违”。诗人表达的是种田虽然困难重重、辛苦艰难,但自己心甘情愿躬耕隐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饮酒》诗中“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趣? 参考答案: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12.《饮酒》诗中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开放性试题。) 参考答案:效果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关于精神 李书磊 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入心肠。“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经由这种感伤与人生生出了剪不断的纠缠,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这是怎样的孽缘啊。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竟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也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13.作者欣赏李后主、苏轼和曹操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李后主)用美丽的诗句将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苏轼)坦然达观,随遇而安,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曹操)具有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和竭尽人力后不可折辱的尊严。 14.为什么作者觉得“人生的自觉”的断语下得贴切? 参考答案:读这些诗,能让人发现人生苦短、凄凉空虚的真实处境。 15.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精神”,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不消沉堕落,不怨天尤人;直面人生,不屈不挠,百折不回。 1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借古代文人的名句描绘了自己精神成长的轨迹,高雅脱俗,别具一格。 B.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因出处不明而显得神秘而有意味,这对于少年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 C.作者认为,李后主的悲剧是欲望太强而力量太弱,曹操的悲剧是力量太强而欲望太弱。 D.“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这里的“人生缺憾”是指人生的短暂。 E.本文语言典雅,思想深刻,能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提示:B项“无法抵抗的传染性”应该是指对人生无可奈何的伤感。C项曹操的悲剧不是“力量太强而欲望太弱”,而是尽了人力却没有成功。 答案:B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论诗三十首(其四)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①落尽见真淳②。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④渊明是晋人。 注:①豪华:此指雕饰浮华的字句。②真淳:真实淳朴。③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羲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陶渊明《与子严等疏》中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廕(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④害:妨碍。 17.根据注解,说说后两句的意思。(开放性试题。) 参考答案: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即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仍是一个生活在当时社会并关心社会现实的人,是一个不满刘裕篡晋而隐退的人。 18.你同意元好问对陶渊明的评价吗?请收集有关诗歌来说明。(开放性试题。) 参考答案:同意。元好问的评价是公允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风平畴,良苗饱含生机。好一派昂扬春意,该句的语言却冲淡自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些句子全是白描手法,豪华落尽,真情毕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些诗句无不是天然自然的,一点修饰、词藻都没有。如风行水上,雁过蓝天。(只要选择的句子符合“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的要求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