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中“重华”是指古代贤君虞舜的名字。诗人为什么要与重华游仙宫? 答案:与重华——古代贤君虞舜——游仙宫,寄托自己的心志,表明理想的远大及对“美政”的执著追求。 解析:屈原的理想、德行是不容于世的,而其追求又是执著的,故常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来寄托。 1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既老/而不衰。 B.带/长铗/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嵬。 C.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D.哀/吾生/之无乐兮, 幽/独处/乎山中。 答案:B 解析:A项,余幼/好此/奇服兮;C项,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D项,幽独/处乎/山中。 1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叙写屈原从鄂渚(湖北)到溆浦(湖南)的一段行程。行程从渡江开始,故题名为涉江。 B.诗人自幼到老都好“奇服”,表明诗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品质,象征他的与众不同。 C.诗歌第四段列举古代贤士的种种不幸遭遇,抒发悲愤,表现不愿同流合污,将遵守正道,决不妥协的精神。 D.全诗叙事历历如见,抒情真挚深沉、激情澎湃,议论则合理警策,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眷恋国土的爱国情感。 答案:B 解析:B项“奇服”比喻不同于世俗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村 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B 解析:B项,第二联联采用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所以“有时喧响”的说法不当。 16.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答案:D 解析:全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悠然自得”说法不当,所以A项错。B项“由衷赞美与向往”说法不当。C项景物起反衬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