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杜十娘把“百金”“千金”投之江中,“李甲不觉大悔,抱持十娘痛哭”,对李甲这个人物的心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甲后悔听信孙富的引诱之言,所以痛哭。 B.李甲后悔早没有发现十娘有那么多财宝,所以痛哭。 C.李甲后悔自己愧对了十娘的一片真情实意,十娘对他真是一片痴情啊! D.李甲后悔把十娘卖了,人财两空,所以痛哭。 解析:结合语境判断。 答案:C 11. “百宝箱”是十娘的青春和心血,对她怒沉宝箱投江而死的心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十娘不是那种无情无义的女子,她投江是以死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以死来控诉伤害她的那些小人。 B.杜十娘对李甲一片痴情,把终身寄托在他身上,而李甲却辜负了她,所以十娘绝望而死。 C.杜十娘误落风尘,费尽心思,得以从良,却又遭弃捐,她看透人情冷淡,伤心绝望而死。 D.杜十娘看到李甲没有真心悔改的意思,所以绝望投江而死。 解析:结合杜十娘的性格来判断。 答案:D 12. 本段文字表现了十娘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最后一句话,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十娘自尊、刚强又坚定的反抗性格。寄寓了作者对她遭遇的同情,对她与命运抗争的赞叹和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①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a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南,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②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b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c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③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道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的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13. 第①段a处“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陈述的对象是 ,写出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越唱越高的声音 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14. 第②段b处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后声音的暂歇,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收到了“ ”的艺术效果。 答案: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15. 第②c处用放东洋烟火比喻王小玉唱腔由低转高,把读者的听觉引向 ,通过 形象,写出了声音的 。 答案:视觉 视觉 多姿多彩 变化无穷 16. ③段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含意是 ,“三月不知肉味”的含意是 ,“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歌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音乐极其美好,有长时间使人忘记一切别的魅力 我有同感 17. 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第②段详细描写了说书女艺人王小玉的一次演唱过程。请从文中找出五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个过程。 演唱的起始: ;演唱的发展: ;旋律的跌宕: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 参考答案:初不甚大 越唱越高(或节节高起) 陡然一落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18. 第③段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③段的内容是梦湘先生评论王小玉说书。作用是:侧面描写,用观众评论来烘托王小玉演唱技巧的精妙绝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