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3分) 15.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6.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17.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4分) 14.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结合文章的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来概括即可。回答要有条理,完整。 15.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心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16.《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17.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4分)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唯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注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的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唯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唯有这种平凡做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有删节) 注:佩弦先生:即朱自清,中国现代作家。 18.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具体说明。(4分) 19.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作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文末说“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分别指什么?(2分) 21.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4分) 18.文学创作方面:(1)坚守文学的革命原则,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2)求通俗与普及,且能持之以恒地在创作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文学教育方面:(1)兼容并包,尊重价值上的多元性;(2)连接新旧,使文化活用,把文学引导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 19.(1)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优点: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 (2)①客观真实地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②先抑后扬,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作张本和铺垫。 20.(1)“这点精神”指凡事和而不同,“折衷无我”(或答“牺牲自我”)。(2)“这点认识”指对人对事客观,尊重和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 21.参考答案:认同。作家的“常人品性”是一种“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这种质朴厚实的品性使得作家更能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贴近人的心灵,反映大众的心声。这样的作家给人的感觉是“真人”真性情、朴素无华,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最能反映生活、贴近民众的,因此说“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常人品性”更重要。而所谓的“英雄气质”是一些作家过于强调“小我”,以自我为中心,标榜“个性”,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但也因之可能会脱离生活,脱离民众,走向极端。因此,作者说的“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能结合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22.(2009山东高考,1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55字。 22.答案示例:画面内容:一女子正在接水,水龙头开到最大,流出的几滴水呈“SOS”状。寓意:水在呼救,警示我们要节约用水。 解析: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求有两方面,一是说明画面内容,二是揭示画面的寓意。再要读清画面的主体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在接水,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水滴呈“SOS”状。最后由水滴呈“SOS”状揭示其寓意。 23.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你读过他的书或文章吗?请你向身边的同学推荐他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并说明你的推荐理由。要求不超过80字。 答案示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向我们展现美丽宁静的湘西风光的同时,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真纯唯美,沁人心扉。 24.为庆贺“母亲节”,某杂志社面向广大学子征集手机短信。请你以一位在外的学子身份,以“母亲节的祝福”为内容,拟一条凝练而生动的手机短信。 答案:(1)如果我对您的爱是一滴水,那么您给予我的就是整个海洋;如果我对您的爱是春日里的一片新绿,那么您给予我的就是朗朗春天里所有温暖的阳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不知用什么来报答您无私的母爱。 (2)亲爱的妈妈,在您放飞我的时候,也请您保存我的爱,相信在离别之后不久,就会有永远的相聚。不论何时何地,您始终是我最牵挂的人,始终是我心中最圣洁、最温暖的守护神,相信我始终需要您,需要您的拥抱、爱抚和关心! 四、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多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情操。同时,作家是用感情用心灵去写作,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洞察是那么深刻。 请以“阅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阅读物的认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阅读”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也能直接体现我们的语文素养,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作文材料比较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内容,只提到文学作品;一是阅读的作用,主要是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无论是巴金的话,还是命题者的解释,或是作文要求“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阅读物的认识”来看,这里的“阅读”,都是指读书,而读书又是我们人人都有话可说的话题。谈“阅读”也不必仅仅拘泥于读书,可以构思为阅读自然,阅读人生,这样,文章的思路就更开阔了。 参考例文: 阅读•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是打开了一扇窗,阅读生活是打开了一道门。 阅读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走近了我的生活,我只知道,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当晚霞逐渐隐去的时候,总喜欢洗净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打亮台灯,然后在阳台上虔诚地翻开一本书。任庭前花开花落,阅读中的世界却始终如一的精彩。 我相信作家是用感情用心灵去写作的,他们将一个活生生的异域展现给我们。每当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面前就冉冉升起一片落日的大漠;每当读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面前就展现出烟雨江南的水雾纷纭;读着《瓦尔登湖》沉入梦乡时,我总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总含着热泪振臂高呼……阅读停留了时间,连接了空间,最重要的是连系了作者与读者的双眼与心灵。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诚挚,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尊重与敬意。 然而,有一天,一切都变了。 我看到了一个集市,肮脏的街道,粗鲁的肉贩,逃课的孩子。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个举起手掌游泳的孩子已深深地印入我的心中。这是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语气如此平淡自然,就好像领着我在那一条道路上行走。我在阅读吗?不,我在走路。 那一年,沉迷于哲学、心理学、《圣经》的我就这样惊醒了。抽象离我远去,我看到了自己贫瘠的思想。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他躲在泡面房里的那一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我觉得,这些年来的阅读来得太轻易,太丰富,就像隔窗看花,拙劣地想象他人的梦。这种阅读太廉价,就显得毫无分量。多年来的积累,写出来还是一纸空文。我的阅读之路,也许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 于是,开始下定决心写日记。写下生活中平凡的细节。走进了染满泥污的市场,亲眼看肉贩子如何将零钱一张张铺在猪肉上,亲眼看鸡贩子如何吹弄鸡屁股,亲眼看那行人如何将唾沫一口啐在泥污里,任车辆驶过。那一夜,我跟从文一起阅读。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 是的,文学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教我们去阅读生活,教我们重回坚实的大地。当我的手在日记上游走时,我想我真到了一扇门面前,这儿,我读了,我写了,这才是阅读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