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坚韧(rèn) 淬火(cuì) 怯弱(qiè) 土穴(xué) B.田塍(chéng) 猛鸷(zhì) 竹篙(gāo) 攫住(jué) C.干瘪(biě) 缝罅(xià) 煨熟(wēi) 泅水(qiú) D.涯涘(sì) 擘画(bì) 信笺(jiān) 傀儡(lěi) D 解析:D项,“擘”应读“b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而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却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他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 B.除此以外,路塍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裹腹的山果野莓。 C.一般高级军官,生活皆十分拮据,吃粗粝的饭,过简陋的日子,然而极有朝气,全不与我三年前所见的军队相像。 D.河滩上各处晒满了白布同青菜,每天还有许多妇人背了竹笼来洗衣,用木棒杵在流水中捶打,訇訇的从北城墙脚下应出回声。 B 解析:B项,“裹腹”应为“果腹”。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到秋收时,我便同叔父或其他年长亲戚,往20里外的乡下去,______佃户和临时雇来的工人割禾。 (2)看到立于趵突泉观澜亭的清代“第一泉”石碑让人顿生______,不知为什么偏偏少了“天下”两字。 (3)心理疏导工作一般______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充实和情绪的正确表达等几方面的内容。 A.敦促 疑窦 包含 B.督促 疑窦 包含 C.敦促 疑虑 包涵 D.督促 疑虑 包涵 B 解析:督促:表示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催促。敦促:表恳切地催促,适于外交场合。疑窦:可疑之点,名词。疑虑:因怀疑而顾虑,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腕云集、娱乐名人竞相亮相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我们的鼎力相助,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也是不可能的,可没想到导演竟对我们如此冷漠。 B.最近很多媒体指出,以色列之所以敢于在加沙“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其根源是美国的一味袒护,甚至是暗送秋波。 C.温家宝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会坚持“三要”政策:就是要标本兼治,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加强合作,不要以邻为壑;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 D.修械处的长大车床与各种大小轮轴,被一条在空中的皮带拖着飞跃活动,从我眼里看来实在是一种壮观。其他各个工厂亦无不触目惊心。 C 解析:A项,鼎力相助:大力帮助,是敬辞,只能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B项,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眉目传情,现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C项,以邻为壑: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D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5.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父母要善于利用音乐等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长期受到音乐的熏染,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父母的教育也能事半功倍。 B.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方案,但它能否平息这场正在蔓延的金融风暴,还很值得怀疑。 C.近日沈阳某中学将“向学生回敬鞠躬问好”写进了修订后的《教师守则》中,师生见面时互相尊重鞠躬问好使整个校园气氛更为和谐。 D.河边有一个码头,长年湾泊约50号左右的小木船。 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孩子的艺术修养可以……”;B项,“能否”和“怀疑”不对应;D项,“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去掉一个。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是自从被那只恶狗攻倒过一次以后,到如今我却依然十分怕狗。(有种两脚狗我更害怕,对付不了。) B.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八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什么叫做疲倦? C.我一面在校对职务上做我的事情,一面向那印刷工人问些下面的情形,一面就常常到各处去欣赏那些我从不见到过的东西。 D.我还记得他那时的样子,脸庞同眼睛皆圆圆的,简直同一匹猫儿一样:“唉,伢俐,怎么个末朽?一个天下闻名的女诗人……也不知道吗?” B 解析:B项,把问号改为句号。 7.将下面打乱了语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人人生而平等 ③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④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⑤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⑥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A.①⑥④③⑤② B.⑥④③⑤②① C.⑥③②④①⑤ D.⑥②④①③⑤ D 解析:⑥总体概括,引起下文。②先谈人与人的平等性,④再谈人的权利,①分述权利的组成部分,③对权利的保障,⑤保障的来源。 8.填空。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__________,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沈岳焕 《边城》 《长河》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15分)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照地方风气说来,一个小孩子野一点儿的,照例也必须强悍一点儿,才能各处跑去。因为一出城外,随时都会有一样东西突然扑到你身边来,或是一只凶恶的狗,或是一个顽劣的人。无法抵抗这点儿袭击,就不容易各处自由放荡。一个野一点儿的孩子,即或身边不必时时刻刻带一把小刀,也总得带一削光的竹块,好好地插到裤带上,遇机会到时,就取出来当做武器。尤其是到一个离家较远的地方去看木傀儡戏,不准备厮杀一场简直不成。你能干点儿,单身往各处去,有人挑战时,还只是一人近你身边来恶斗。若包围到你身边的顽童人数极多,你还可挑选同你精力相差不大的一人,你不妨指定其中一个说: “要打吗?你来。我同你来。” 到时也只那一个人拢来。被他打倒,你活该,只好伏在地上尽他压着痛打一顿。你打倒了他,他活该,把他揍够后你可以自由走去,谁也不会追你,只不过说句“下次再来”罢了。 可是你若根本上就十分怯弱,即或结伴同行,到什么地方去时,也会有人特意挑出你来殴斗。应战你得吃亏,不答应你得被仇人与同伴两方面奚落,顶不经济。 感谢我那爸爸给了我一份勇气,人虽小,到什么地方去我总不害怕。到被人围上必须打架时,我能挑出那些同我不差多少的人来,我的敏捷同机智,常常占点儿上风。有时气运不佳,不小心被人摔倒,我还会有方法翻身过来压到别人身上去。在这件事上我只吃过一次亏,不是一个小孩,却是一只恶狗,把我攻倒后,咬伤了我一只手。我走到任何地方去都不怕谁,同时因换了好些私塾,各处皆有些同学,大家既都逃过学,便有无数朋友,因此也不会同人打架了。可是自从被那只恶狗攻倒过一次以后,到如今我却依然十分怕狗。(有种两脚狗我更害怕,对付不了。) 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儿,不要太近!”嘱咐小孩子稍稍站开点儿罢了。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行刺暗算却不作兴。这类善于殴斗的人物,有军营中人,有哥老会中老幺,有好打不平的闲汉,在当地另成一帮,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且多非常孝顺。但这类人物为时代所陶冶,到民五以后也就渐渐消灭了。虽有些青年军官还保存那点儿风格,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儿洒脱处,却为了军纪一类影响,大不如前辈了。 我有三个堂叔叔两个姑姑都住在城南乡下,离城四十里左右。那地方名黄罗寨,出强悍的人同猛鸷的兽。我爸爸三岁时在那里差一点儿险被老虎咬去。我四岁左右,到那里第一天,就看见四个乡下人抬了一只死虎进城,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我还有一个表哥,住在城北10里地名长宁哨的乡下,从那里再过去10里便是苗乡。表哥是一个紫色脸膛的人,一个守碉堡的战兵。我四岁时被他带到乡下去过了三天,20年后还记得那个小小城堡黄昏来时鼓角的声音。 这战兵在苗乡有点儿威信,很能喊叫一些苗人。每次来城时,必为我带一只小斗鸡或一点儿别的东西。一来为我说苗人故事,临走时我总不让他走。我欢喜他,觉得他比乡下叔父能干有趣。 9.逃学的生活,给沈从文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他用“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本文的题目。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两个“读”字意义是否一致?(3分) 10.第二段,记叙了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以及他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3分) 11.文中说,“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2分) 12.这一节的题目是“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我”好斗的性格和家乡的“好斗”风俗,是否有离题的嫌疑?(3分) 13.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他为什么要逃学?我们应如何看待他的逃学?(4分) 9.参考答案:“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第一个“读”可理解为“读书、阅读”;第二个“读”可理解为“感知、体验”。 解析:“小书”即指具体的书本,“大书”则是指自然世界,明白了这一点,“读”的具体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10.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在“自然”这本大书中,有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在与大自然的亲近和熏陶中会感受到生命的本真和快乐。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开拓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 11.这句话强调了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开阔视野,不断探求未知的东西。 12.参考答案:不能认为是离题。在作者看来,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而故乡“好斗”的风俗,又培养了自己好斗的性格。这些是对故乡那些原始的、美好的风俗的怀念与赞美。 解析:文中的情节,必须放在“作者的成长”这个大背景下来理解。 13.参考答案:(1)读书太容易;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生活中充满了疑问,自己到自然中去找寻解答;不满足于眼前的知识,想求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获取世界上更新鲜的事情、新鲜的东西。(2)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地学。 解析:他的逃学不仅仅是顽皮,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一定要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顽皮区分开来。 (二)(2008山东高考,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3分)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