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学校农场繁殖了几个优良品种,包括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假期回乡时,李振声就将这些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看到这样的场面,“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育出新品种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从事牧草研究的。1951年,大学毕业时,李振声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 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1956年,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条锈病大流行。条锈病病菌感染小麦叶片,使叶子提早枯萎,甚至使小麦死亡。真菌随风传播几千里,使小麦减产20%到30%。 “农民种了那么多年的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于是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天然牧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 这个设想得到了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就是50年。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麦杂交,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国内从没有人尝试。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儿。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反倒和野草一个样子。还有其他种种问题。李振声继续埋头研究。 远缘杂交对杂种的鉴定与筛选,靠的是机遇和细心。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 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在1 000多份杂种中,除了长穗偃麦草以外,还有一个材料保持着金黄颜色,这就是小偃6号的祖父。“我们抓住这个十分难得的材料,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后来的小偃6号。” 小偃6号作为李振声院士培育的优质小麦种子,区域试验增产28%~31.9%。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至今小偃6号已有25年的推广史,是我国育成品种中推广时间最长的品种。 但是,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李振声意识到育种过程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他开始思考另寻捷径。于是他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这一创新引起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最热衷的仍旧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李振声家里,有一幅大字,写着:宁静致远。 在所有人的眼里,李振声都是一个平易近人、做事低调的人。 在荣誉面前,李振声显得很淡然。他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归于集体,这次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所以,我已向单位说好了,将这次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 在世人的眼中,李振声是取得了巨大成就、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可是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在麦田埋头苦干、不知疲倦的老人——“6月正午的太阳照得人眼花,几个年轻人都躲在树荫下。可李振声戴着一顶草帽,从一大早就在田里查看麦苗,蹲下、起来,换个地方再蹲下、起来……三四个小时就这样重复做蹲起‘运动’。”谁能相信,这段文字描述的李振声已经70多岁! “李院士,您平时喜欢运动吗?”“您喜欢音乐吗?”“您身体这么好,有什么养生秘诀吗?”记者们实在不甘心,想在自己的稿子里加入一些人性化的内容。 “我不太爱运动,体育上也没什么专长。更谈不上什么养生之道,有空了就散散步。我对艺术了解很少。”刚刚还滔滔不绝的李振声,变得沉默寡言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16.这篇传记是怎样刻画李振声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17.李振声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5分) 18.文末李振声在记者的追问下坦言自己“不太爱运动,体育上也没什么专长……对艺术了解很少”。你觉得李振声这样的人生是完美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16.参考答案: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评价刻画了李振声热爱事业、潜心科研、做事低调和淡泊名利的形象。如“‘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表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或如“李振声家里,有一幅大字,写着:宁静致远。在所有人的眼里,李振声都是一个平易近人、做事低调的人”。表现他的低调作风。或如“李振声最热衷的仍旧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表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或如“他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归于集体,这次奖金也应归于集体。’”表现他对名利的淡薄。或如“可是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在麦田埋头苦干、不知疲倦的老人——‘6月正午的太阳……三四个小时就这样重复做蹲起“运动”。’”从侧面评价李振声对科研的认真和投入。 解析:找出李振声有代表性的话语、有代表性的动作,然后加以分析。 17.(1)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早年的挨饿,使他知道粮食的可贵和农业的重要,而乡亲们对优良麦种的喜爱又使他产生了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2)他跟随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3)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 (4)善于抓住机遇和懂得细心观察。 (5)能潜心科研,淡泊名利,不断探索。 18.答案示例:(1)不完美。因为李振声只懂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他是个优秀的专业人才,但不等于就拥有完美的人生。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生除了工作优秀外,还要懂休息,懂得享受生活。比如爱因斯坦,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手。音乐不但丰富了他的生活,陶冶了他的情操,还启迪了他的思维,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 (2)是完美的人生。李振声虽然在生活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专长,但是他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他已经把自己的事业当做生活中的爱好和享受,事业的成功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促使他继续探索和研究,去创造更大的快乐。所以他的人生是绚烂的,更是完美的。 解析:可赞成,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9.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学生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具体内容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句子、词汇、文字、标点、修辞手法51.55% 层次结构层次、过渡21.55% 思想内容中心、材料、分析26.9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参考答案:(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抓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解析:解答图表题,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信息。上图中,“语言表达”出现的问题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就应该是答题的关键。 20.(200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4)在人际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竞选值周班长失败之后对你说的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要求以“如果是我”开头,并运用“同理心”原理。(不超过50字) 同学:我作出了那么大的努力还是没有选上,看来我真的不行! 你的回答:如果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如果是我,)我也会感到失望。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会改进不足,争取在下次竞选中当选。 解析:理解同学的失望情绪,表示不丧失信心或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1.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年”文化的重要标志,贴年画是中国百姓庆祝农历新年的重要方式,如今,这种民间艺术已濒临灭绝,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面是一幅传统年画,请你命个题目,并从中任选两个象征事物,说出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1)福禄寿三星 (2)图画中的“佛指手”中的“佛”与“福”谐音,“指”与“子”谐音,佛手多指,有“多子、多孙、多福”的意思。“蟠桃”象征长寿,相传西王母寿辰举行蟠桃盛会,蟠桃又称寿桃。“鱼”指年年有余,表示生活富裕。(任选两个即可) 解析:这个图文转换题,考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引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热门话题的关注和理解。题中的象征意义,即通过画面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揭示的对象,然后挖掘隐含信息。 四、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后面的要求作文。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田中耕一是一个“小人物”,43岁的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有,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默默无闻,但他潜心钻研,于1987年发表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实践,这个思想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从而成为此次获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是从平凡开始的。平凡中的小事有时也体现了伟大之处。“伟大”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伟大”的事物都要从“平凡”的基石日积月累地奠定。但单纯由“平凡”的事物在数量上的叠加并不能造就“伟大”,“平凡”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质变过程,只有专注于平凡的小事,最终才能构筑伟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到处可见。写作时,可以选取历史上的成功人物的事迹,也可以选择生活当中的平凡人物。可以引用上面材料写成议论文,也可以自己编类似的故事。在写作本话题时,只要能把握住从“平凡”到“伟大”需要有个质的飞跃这一关键环节,即可避免落入绕语言圈子的陷阱,写出有一定深意的文章来。 参考例文: 平凡与伟大 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短暂得如天穹中一颗消逝的流星。然而这并没有关系,生命的关键是在于这短暂的一生中,你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哲人给我们留下了深邃博大的思想,多少年过后,世界依然被他们的言语笼罩;诗人留下摄人心魄的情感,诗人陨落了,诗句却为世人吟诵;伟人们在身后留下了一座座丰碑,上面镌刻的是生的伟大,是业绩的辉煌;英雄们在一刹那也留下了果敢与坚强、情操与人格,使世人为之流下点点泪光。 然而我们可能仅仅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像沙滩上那只不起眼的贝壳。贝壳何尝不想像珊瑚那样美丽,但是,除了平凡,上苍没有赋予它任何色彩。不过,它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的血和肉去磨砺它内心中的那颗美丽的小石子,那是一种在漫长的痛楚之后缓缓升起的壮丽,那也是一种酝酿无限生命的热忱。终于有一天它完成了孕育美丽的使命,在一次机缘巧合中它被海浪冲上了沙滩,又被人们无意中发现。于是,贝壳终于向世人证实了它的美丽。 也许我们真应该学习贝壳的精神,那份永不放弃的执著和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处在朔风逆旅中的人们,每当看到眼前的坎坷与泥泞就想放弃,然而如果你能像贝壳那样,勇于直面人生,不轻言放弃,兴许在你走过那段坎坷的历程后,你会领悟到:生活其实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也没有什么永远的不幸让你痛不欲生。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正因为平凡,我们可以让思想、情怀、品格盛开在三月如诗如画的原野,在寂寥的人生路上,唱一支热烈而充实的歌。正因为平凡,我们可以自由地去发展、去创新。正因为平凡,我们可以在平凡的土地里播下不平凡的人格与情操、尊严与责任的种子。 所以,一个人的生命不管多么平凡或缺憾,只要努力拼搏,自强不息,这个过程也将是美丽的,就像枫叶把整个青春献给了太阳以后,它就具有了太阳的光彩,整个世界亦是如此。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份平凡背后的美丽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