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么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的广阔,毫无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还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得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劳也是值得的。 1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 答案:(1)对联所表明的格外及时努力之意与作者的表现是一致的(或:作者赞赏此联,也愿以此自励)。 (2)引出自己多年前拟用的一副对联。 1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 答案:(1)夜深人静,一灯如豆,更能体会“灯如红豆最相思”的韵味。 (2)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3)当此之际,更能感受书中的宽阔、自由的天地。 13.文中画线的语句有什么含意? 答案:作者认为,在现代繁忙的社会中,人们忙于拼搏,但忙碌之余还应坐下来读书,细品其中无穷的乐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