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南 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谷寺的林阴道,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心中珍藏的千古名诗中,有不少与南京有关,其中尤以刘禹锡的《石头城》为最: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②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③来。 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再加上1000年,南京城实在是气可吞天。 10.请回答这篇散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1)明、清、近代、现代的政治风云在南京表现出什么特点?(2)文中所列举的历史事件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许多事在南京变得奇崛。 (2)①政治文化史染上艳丽色彩。②农民起义叱咤风云(成大气象)。③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意思对即可。) 解析:(1)第一段提到六朝金粉和明、清、近代、现代。第二段专门谈“明、清、近代、现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政治事件,符合“政治风云”的范围和“在南京表现出”的要求。该段第一句话,概括了其特点,关键词是“奇崛”。 (2)首先要搞清文中列举了哪些历史事件,答案应从第二段中找,概括一下三个疑问句即可。 11.这篇散文中,(1)南京城市风貌的两大特点是什么?(2)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①气魄无与伦比。②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2)一个庞大民族(中华民族)的异质聚汇,或两条大河(南北文明)的强力冲撞。 解析:(1)此题答案应从第四、五段中找,考查抽取段中重要语句和概括性语句的能力。 (2)产生的原因应向前文(具体指第三段)去找,因为“特点”是用“因此”来说的。 12.这篇散文中,(1)选用北京、杭州与南京作比较有何作用?(2)文章结尾引用刘禹锡的《石头城》诗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①突出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特点。②揭示“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的原因:南北文明汇聚。 (2)①引发读者对南京由盛而衰的历史的联想。②引出对当今南京“气可吞天”的赞颂。 解析:(1)比较就是以此衬彼或以彼衬此,都是为了突出描写主体的某种特点。 (2)所引内容的含意和用在文中的目的。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被外寇血洗全城”“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分别指清初统治者镇压反清斗争的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的历史。 B.作者借“受到楚风夷习的浸染”,指出南京受到南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C.“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中“悲剧性体验”是反语,作者借此引出对今日南京的描写。 D.《石头城》诗中的“旧时月”,含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它是六朝繁华的见证,是繁华易逝的象征。 E.“1000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中的“气派”是反语,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凄凉”。 答案:BD 解析:A项,“被外寇血洗全城”“指清初统治者镇压反清斗争的历史”错误,是指“南京大屠杀”。C项“悲剧性体验”不是反语,文中第二段内容可以证明。E项,“气派”不是反语,“把怀古的幽思开拓到如此气派”是指刘诗意境开阔。刘诗的内容才可谓“凄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