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生命, 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 即使是有毒的蛇、 蜘蛛, 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 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么活泼, 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抬起头来, 看到云天浩淼, 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 在白色、 红色、 蓝色的星星的照耀下, 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 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 有如此繁茂的生命, 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 我们之所以无畏, 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 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 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 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 使我们澄明如云。 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 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 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 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 自性的开启, 不是走离世界, 而是进入宇宙之心。 我愿学习白瓷盘, 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 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 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 但不沉溺这种美好。 我要学习一种介于精致与朴素的风格, 虽精致而不离开生活, 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子里; 虽朴素但使自己无暇, 使摆放的地方都焕发光辉。 我要学习一种光耀包容的态度, 来承受喜乐或痛苦的撞击, 使最平凡的东西, 一放在白瓷盘上, 都成为宝贵的珍品。 佛教经典常常把人喻成一个“宝瓶”, 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 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 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 我们的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 只可惜被妄想和执着的瓶塞盖住了, 既不能让自性进入法界, 也不能让法界的动静流入我们的内在。 我们的宝瓶本是与佛一样的珍贵, 可惜长久以来都装了一些污浊的东西, 使我们早已忘记了宝瓶的本来面目。不知道当我们回到清净的面貌, 一切事物放进来都会显得珍贵无比。 打开我们妄想和执着的瓶盖, 这是悟! 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贵无比, 这是悟后的世界! 试着把瓶里的东西放下, 体验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气, 原来是相同的, 这是空性! 因此, 我不只要学习做白瓷盘来衬托人间事物的颜色, 我更要学习做宝瓶, 即使空无一物, 也能在虚空中流动香气, 并释放出内在的音乐。我要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 在独处时有人群的爱, 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 那样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 1 4. 文章开头写自己采酢浆草作早餐的故事,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 4分) 答: 1 5. “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 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 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4分) 答: 1 6.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分条概述。( 8分) 答: 1 7. 本文在构思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 6分) 六、(15分) 18.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请拟写一个新闻标题,要求15字以内。(4分)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决定首先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 8市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18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上述试点地区应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成中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和实验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将能够帮助中国积累在不同地区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油他去!铜心协力,铝创新高,金金有味,锌锌向荣;锂直气壮,棉里藏针,糖吉诃德,稀已为常,煤红了,瓜瓜叫,就茶你!之后,鸽子蛋也吃不起了,两个涨价50℅,鸽子肉也成了格格肉了,堪称“哥你肉”!------鸽已不是传说”这是一条有关物价的十分火热的微博。 (1)它揭示的是 (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请作简要评析。(3分) 答: 20.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6分) 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史记》,项羽说:“ 。” 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 。”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请以“藏与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自定立意。 (3)写成议论文 高二1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 B 2.A 3.B①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②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A比喻流言蛊惑人心C忍不住笑,与“笑起来”重复,去掉“地笑起来”D形容十分愤怒,应改为“拍案叫绝”) 第一节A(B搭配不当,将“影响”改为“魅力”C不合逻辑,应改为“上海世博会能否成功”D句式杂糅,去掉“所造成的”。) 第二节5.解析:D(“更无存在的基础”错,文末说“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6.解析:D(D说的是“七十二疑冢”传说形成原因) 7.解析:B(A诗句是范成大的,非“罗大经”;C“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错;D原因错) 8、A 9、C 10.D 11、略 12.(1) 作者感昔伤今,(1分)对“勤政楼”当年之盛的缅怀,对今日之衰的伤感。(1分)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惨淡失意的心情。(2分) (2)①融情于景。诗人通过写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紫苔,后两句表面上是写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却包含诗人感昔伤今的情感。②衬托或烘托。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紫苔上了金铺,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如同长满青苔一般,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景象。(4分) 13、略 20.示例:(翻开《史记》,项羽说)英雄要有胸怀。虽然我刚愎自用。但当我无视范增高举的玉玦,任攀哙闯帐、刘邦逃走时,我就是英雄。(翻开《三国演义》,诸葛亮说)英雄要有信念。虽然我事必躬亲,但当我守着先帝遗命,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喋血五丈原时,我就是英雄。 【审题分析】材料解读:本题材料由两则独立的故事构成。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海明威作品文字表达的只有八分之一,而藏在字里行间的“海”里的有八分之七。第二则讲的是花生最可贵的是将果实埋在地理。两者揭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的东西都藏着的,没有露在外面。 在第二则故事末尾有一句话“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本题的一个提示语,即这种“藏”是一种品质,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我们立意时,应该褒扬这种品质。 二、话题解读:“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躲藏、隐藏”“收存”“储藏”; “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显露、表现”。 “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藏与露”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立意时可以主张“藏”批判“露”,也可批判“藏”主张“露”,或者是辩证地看待。 【立意参考】自问自答打开思维: 藏是什么?露是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藏与露”告诉我们什么?(从是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为什么藏?为什么露?(从为什么角度打开思维) 如何藏?如何露?(从怎么办角度代开思维) 如何处理“藏与露”的关系?(从两者关系处理角度打开思维) 二、将话题变成一个判断句: 藏而不露是一种韬略;(主张“藏”) 高贵的品质常常隐藏于平凡小事中;(主张“藏”) 才能只有显露出来方能显其功用;(主张“露”) 竞争需要显露才能;(主张“露”) 也藏也露彰显人生智慧;(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藏”是一种态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藏与露应适可而止;(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知藏避露是一种品质;(辩证处理“藏露”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