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走进列维坦的世界 周树山 ①朋友送给我一幅画,画面上夕晖透过萧疏的林子照在融冰的小河上,积雪反射着玫瑰色的天光,天空满布着早春黄昏色彩浓烈的积云……朋友告诉我说,这是临摹的一幅列维坦的画。 ②老实说,这幅画临摹得很草率,很粗疏,似乎缺乏应有的耐心,尤其是天空色彩的运用,没有谐调感,板滞的色块令人沮丧……但是,这幅画浓郁的诗意一下子征服了我。我仿佛咯吱咯吱地踩着松脆的积雪,走进早春二月,站在原野上,呼吸一口甘甜清爽的空气,手抚着坚硬粗糙的老榆树干,忆起了久远的童年……哦,列维坦,这真的就是列维坦的世界吗?从一位画家那里借来一本列维坦的画册,就这样悄悄地走近了列维坦…… ③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不,当太阳还没有落的时候,月亮就已经挂在澄碧的空中了,在它的周围,浸洇着黄昏将逝的胭脂色的天光,大地弥漫着袅袅的蓝雾。你走在草原上,发现在月光下静静站着十几个干草垛;你闻到了干草微甜带苦的香味;你慢慢走近那些干草垛,在不远的地方停住了脚步,仔细地打量着这梦幻一般的宁静和安谧……倘若你是一个疲惫的旅人,你就会急于扑向那草垛,钻到里面去,耳边响起干草簌簌索索的声音,然后一切都静下来,静下来……倘若你是一个割草人,你会坐下来,抽上一袋烟,这月光下草垛的影子遮住你半边脸,然后你披上褂子,扛起芟刀,走开去,走向远方一抹浓绿后的小村;倘若你是一个孩子,你会和伙伴们在月光下的草垛里捉迷藏;倘若你们是一对恋人,天哪,这里可多么好……何必用那么多假设呢?你不是旅人,你更不是割草人,你没有到过草原,你生活在喧嚣的都市,你的生活离这儿很远很远,但你曾是一个孩子,曾是一个热恋中的情人,那么你跟我来,到列维坦的《黄昏的草垛》这儿来,来面对这份诗意的宁静。 ④如果说,列维坦仅仅耽于纯美的意境,那么他就不会成为俄罗斯19世纪众多艺术天才中的佼佼者。19世纪的俄罗斯在沙皇专制的枷锁下呻吟,不止一代的优秀的俄国人戴着镣铐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俄罗斯广袤的原野上,这样一条绵延不尽的苦难之路被画家移到画布之上,表达了画家对专制主义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和人民在一起,同民族共忧患的列维坦也用他的画笔表现了对哲理的深刻思考。曾经读到契诃夫《草原》中的一段话:“当久久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深邃的苍穹,不知何故心灵就感到孤独。天上的星星,几千年来注视着人间;无边无际的苍穹与烟云,淡漠地对待人的短促的生命;当你单独和它们相对而视并努力去思索它们的意义时,在坟墓中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孤独之感便来到了心头。” ⑤这多么酷似列维坦画中的意境! ⑥艺术,就是自然加人。这是培根的名言。作为风景画家的列维坦在作品里加进人的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温柔的诗意。他比别人更睿智的地方,是他适时地将这种诗意上升为哲理,而他更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同整个民族共着苦难。罗曼•罗兰曾经写道:“人类应当用这种话提醒天才:‘你的艺术中间哪些是为我的?要是没有,那么我不需要你!’这种强制使艺术家第一个得到好处。当然,只表白自己的大艺术家也有,但最伟大的总是那些心儿为全人类跳动的艺术家。”走进列维坦的世界,我看到列维坦同一大批俄罗斯天才一道,用思想的画笔向全世界介绍的一个伟大民族,艺术在那里放射出永恒的无比灿烂的光辉…… (原文有删改) 10.在“列维坦的世界”里,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述。 11.文章第③段把列维坦的《黄昏的草垛》介绍得生动传神,试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 12.“这多么酷似列维坦画中的意境”,你认为《黄昏的草垛》与《草原》的意境是否“酷似”,为什么?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一幅临摹得很草率、很粗疏的画作开头,作者意在以此引出列维坦,同时以仿作的拙劣反衬列维坦原作的精美。 B.作者介绍列维坦的《黄昏的草垛》,意图在于通过介绍这幅作品纯美的意境,引导读者逐步走进“列维坦的世界”。 C.作者在赏析列维坦的画作时,并没有止于对绘画技巧的探讨,而是深入其内心世界,从心理层面揭示出天才艺术家成功的奥秘。 D.文中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要印证列维坦的艺术成就:只要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就能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E.本文作者视野开阔,从俄罗斯19世纪历史的大背景来审视列维坦的创作,深刻剖析了列维坦风景画作中蕴藏的社会内涵。 10.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语句,如:“到列维坦的《黄昏的草垛》这儿来,来面对这份诗意的宁静”“在俄罗斯广袤的原野上,这样一条绵延不尽的苦难之路被画家移到画布之上,表达了画家对专制主义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他适时地将这种诗意上升为哲理”“艺术,就是自然加人”。 参考答案:(1)俄罗斯大草原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 (2)对专制主义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 (3)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4)艺术的真谛。 11.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鉴赏。作者的描写很明显充满了想象的色彩,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点是列维坦的《黄昏的草垛》是静态的图画,作者却借助于想象,作了动态的描写;在叙述上,作者使用了第二人称,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1)扣住画面的特征,展开合理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 (2)对想象的内容都作动态描写,赋予静态的图画以动感。 (3)采用第二人称,将读者带入画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12.解析:本题答案相对比较开放,只答一个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认为“酷似”:在表现的景物特征上酷似,特别是对哲理的深刻思考上酷似。 认为并非“酷似”:在意境上,《黄昏的草垛》宁静、纯美,《草原》深沉、痛苦;在表现方式上,《黄昏的草垛》是用美景来寄托对哲理的思考,《草原》直接在孤独中诘问生命的意义。 13.解析:A项,“以仿作的拙劣反衬列维坦原作的精美”错,原文中无此意;C项,“从心理层面揭示出天才艺术家成功的奥秘”错,文中是从社会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的使命等方面落笔的;D项,“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在文中特指“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温柔的诗意”,不是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的充要条件。 答案:BE 二、语言运用 14.下面是朱自清先生在《〈子恺漫画〉代序》中的一段话,仔细阅读后请用简练平实的语言概括这段话里所说的丰子恺先生漫画的特点。 你这本集子里的画,我猜想十有八九是我见过的。我在南方和北方与几个朋友空口白嚼的时候,有时也嚼到你的漫画。我们都爱你的漫画,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花生米不满足》使我们回到惫懒的儿时,《黄昏》使我们沉入悠然的静默。你到上海后的画,却又不同。你那和平愉悦的诗意,不免要搀上了胡椒末;在你的小小的画幅里,便有了人生的鞭痕。我看了《病车》,叹气比笑更多,正和那天看梦二的画时一样。但是,老兄,真有你的,上海到底不曾太委屈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在到上海前后风格不尽相同: 在到上海之前,他的漫画。 在到上海之后,他的漫画。 解析:注意把握文段中重要的词语。如“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你那和平愉悦的诗意,不免要搀上了胡椒末;在你的小小的画幅里,便有了人生的鞭痕”。 参考答案:简洁而有和平愉悦的诗意,让人有较深回味开始关注现实人生,其风格往往有喜乐,也夹杂辛酸 15.毕业前夕,同学间免不了要互相赠言。试仿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写一则毕业赠言,表达同学之间的健康美好的情感。(字数可以不完全相同。) 你送我一片月光,我赠你一朵浪花。月般的洁净是你的心灵,浪般的热烈是我的感情。 解析:首先要注意符合语境“毕业”,其次注意表达同学之间健康美好的情感(如留恋、祝福、感谢)。另外在结构上和语言特色上和例句一致。 答案:略 读书做人 中国也有一位探险家,他的名字叫郑和。郑和被尊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交通方面,率领中国的船队到红海和东非洲一带,打通了从中国到红海及东非洲一带的航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短短30年中,郑和船队以无畏的毅力、勇气,七次航行,远播文明的种子,与世界人民和平共处,是人类文明演进中一次成功的人类远航的探索,一次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沟通的努力。它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华文明发达进步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郑和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的价值观,它推进了人类的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里程碑,其功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新的时代,朝气蓬勃的你,可曾想到过成为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写下你看了《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之后的感想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