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实验高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下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26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熨帖(yù) 炽烈(chì) 鞭挞(tà) 锲而不舍(qì) B.肖像(xiào) 压轴(zhòu) 慰藉(jiè) 怙恶不悛(quān) C.按捺(nài) 木讷(nè) 估量(1iàng) 以己度人(duó) D.摇曳(yè) 檄文(xí) 绮丽(qí) 畏葸不前(s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端详 干燥 淋漓尽致 精兵减政 黄粱美梦 B.蕴藏 杜撰 臭名昭著 矫揉造作 山青水秀 C.嬉戏 辐射 谈笑风生 感恩戴德 额手称庆 D.怪嗔 告磬 鬼鬼祟祟 言简意赅 分庭抗理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_____国有资财。 ②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____革命文物。 ③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风景觉得更好。 A. 侵吞 搜集 徘徊 B. 鲸吞 收集 徘徊 C. 鲸吞 收集 徜徉 D. 侵吞 搜集 徜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C.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D.《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理解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B. 一般情况是,鸟儿如果想在如今的城市里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嗓门,以免自己的声音不被噪声淹没。 C.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农村人口能否较为顺利地转入工业和城镇,又是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D. 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读有所得,写有所得。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尽管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习惯了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后,还能不能适应那里相对封闭单调的生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宋 蕾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一磅生丝的价值为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7.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B.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推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显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D.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上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 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B.恂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其皆出于此乎 12.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第Ⅱ卷(共94分) 四.(24分) 14.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4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