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D.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节选)人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模棱两可,而一些专家却明确表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师大今年的自主招生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着重对考生现有能力和未来潜质的考核,其中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 B.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C.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D.搜狐第三届“读本好书”年度评选活动日前正在进行,此活动旨在推广一年来文学、社科和生活这三大类图书中最值得传播的好书。 15.将下列各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场运动,因为其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史册。 ②作为“四月青年”的一员,当我今天在此纪念和反思这场运动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千言万语难以述尽。 ③在那个为我们今天所不断回溯、不断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和力量的春天。 ④在这场运动之中所凝聚和锻炼出来的这代青年,被人们亲切而光荣地称为“四月青年”。 ⑤我有幸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起,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一场捍卫“精神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 A.④⑤②③① B.③⑤①④②C.④⑤③②① D.③⑤④②① 16.将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有分析的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的研究资料。 答:① ② ③ ④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每句2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答(1) (2) (3)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诗句,该诗于1918年1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1号,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 三、11. (1) B、D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 (2)(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照应标题。 (3)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4)(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 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 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12. (4)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影响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4分,联系实际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3.D(A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B项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题材、写法公式化。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C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D项模棱两可:形容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与语境不符。) 14.B(A项成分残缺,改为 “着重对考生的现有能力和未来潜质进行考核”。 C 赘余,“愈发”与“弥”重复。D“推广”与“好书”搭配不当) 15.B 16.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研究资料。②这些资料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作了分析。③它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④因此,这是一部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 17.(6分,每句2分) 答案:(比喻疑问)例句: ⑴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历史?⑵记忆是心的储仓,积累了多少珍贵的往事?⑶回忆是心的双手,拾起了多少珍贵的从前?⑷自信是心的航灯,照亮了多少充实的灵魂?⑸理解是心的桥梁,化解了多少人间的仇恨?⑹理解是心的钥匙,打开了多少封闭的心扉?⑺眼睛是心的窗口,泄露了多少青春的秘密?⑻回忆是心的细线,串起了多少美好的故事?⑼拼搏是成功的基石,铸就了多少辉煌的历史?⑽宽容是心灵的针线,缝合了多少创伤的缝隙?⑾思念是心的原野,开满了多少相思的花朵?⑿时间是易逝的流水,冲淡了多少美好的记忆?(13)爱是心的火种,融化了多少坚硬的寒冰?(14)信念是人生的翅膀,飞越了多少曲折的险径? 以上均是从正面立意,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和启迪,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丽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智慧享受。从反面仿写的: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参考译文 独孤信,云中人,本名叫如愿。北魏开始有四十六部,他的祖先伏留屯任部落大人,与魏室一同兴起。他的祖父独狐俟尼,正光时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云中去镇守武川,因而在那里定居。父亲独孤库者,任领人酋长,从小便英勇豪迈,颇有节操信义,北州的人都很敬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射。正光末年,他与贺拔度等人一起杀死卫可环,因此出名。后来,他被葛荣抓住。他正值青春年少,喜欢修饰服装,军队中都称他为独孤郎。尔朱氏打败葛荣,命他为别将。他跟随大军征讨韩娄,单枪匹马向敌人挑战,捉拿住敌人的渔阳王袁肆周。后来因打败元颢的同党,被赐爵为受德县侯,迁任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上表要独孤信任他的大都督。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死,贺拔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不久被征入朝廷,魏孝武帝很重用他。 等到孝武帝西迁,事情发生在仓促之间,独孤信单人独骑跟随武帝来到鏶间。孝武帝感叹地说:“武卫将军你能离开父母,舍弃妻子跟随我。世乱识忠贞,怎么能是虚妄之言呢?”将他晋爵为浮阳郡公。这时荆州虽然被东魏攻陷,人心仍然恋原来的朝廷。因而,朝廷便命他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前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