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山东省微山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4.探究题:小说是怎样正面刻画人物性格的?请从多角度举例简要阐述。(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唐代诗歌的繁荣
    ①孔子教导学生一定要学诗,因为诗是调理性情的工具、参与社会的素养、增广见闻的途径。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诗就是上流社会交往的话语,“不学诗,无以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到唐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在唐代,欣赏诗的人不再限于少数世袭贵族,而扩大到了广大士庶;吟诵的诗歌也不再是像《诗三百》那样的成品,而是出自于同时代人的当下创作。在唐人的生活中,诗歌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②在唐代,诗歌活动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举凡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场合,都要有诗歌活动。如果没有诗歌的加入,这些活动就大为逊色,甚至不成其为某种活动。
    ③在唐代,人们习惯于用诗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举凡言志、抒怀、问讯、陈情、干谒、请托、公告、谈艺等活动,都可以用诗来表达。在许多情况下,诗可以代替各种文体,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任何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④在唐代,能诗是一个人具有文化素养的标志,是参与上层社会活动的必备条件。读书人要想步入上层社会,就一定要熟悉上层社会的语境。在“不学诗,无以言”的生活氛围中,诗是最有效的资质证明。一个孤立无援的士子,完全可以凭借诗艺进入上层社会。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向韦左丞陈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杜甫看来,能诗是“立登要路津”的充分条件。
    ⑤中国诗歌传统在唐代得以高扬的关键是皇帝的提倡。皇帝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形成当中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由皇帝到王公贵族,由官员到百姓,由宫廷到京城,由京城到州县,不断向外扩散,最终形成了全民尚诗的社会风气。早在贞观年间,太宗就开启了这一风气。当时君臣们就认识到,诗歌活动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此后历代君主相沿成习,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立文馆,招翰林,取科士,从制度上保证了诗人们进入到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这种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宋杨万里《黄御史集序》亦云:“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故其工,后无及焉。”可见朝廷一系列激励政策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选自吴相洲《唐诗繁荣原因重述》,有删节)
    15.诗歌活动在唐人的生活中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试分条概括。(6分)
    16.认真阅读第⑤小节,说说诗歌到了唐代特别繁荣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根据全文,结合实际,请你就“怎样才能促进当代诗歌繁荣与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七、(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乘客上了出租车,并说出自己的目的地。司机问:“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回答:“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长;你要是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B
    2.C(A“直接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B“刚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语义重复;D“数据”成为“杀手”不搭配,“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不符合逻辑。)
    3.答案示例:
    ①那是在教我们勤劳。②珍贵的雪莲在冰峰绽放。③那是在教我们顽强。④柔弱的水珠能滴穿岩石。(每空1分;①③要填写抽象的品质;②④要填写形象的画面;后面抽象的品质要与前面形象的画面相吻合。)
    4.(1)赤壁之战 周瑜 曹操(写诸葛亮也对)(2)潇湘馆 怡红院 (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5.D(萃:通“悴”,憔悴)
    6.D(①是闽兰的物性;③是“客”的批评;⑤是他花的物性,且非本人反思。)
    7.C(“意在说明……”不对,朋友意在提醒作者不可“固而溺所闻”。)
    8.(1)(3分)因为(或凭借)甘甜而为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或凭借)芳香让人感到愉悦的,是百花。(食人、悦人、句式各1分)
    (2)(3分)大凡认为动物有不需进食的,与草木不爱腐秽的,都是没有根据的。(谓、嗜、妄各1分)
    (3)(4分)而世人又不把我和能够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是认为我智虑穷尽,罪大恶极,不能逃脱罪行,终于走上死路而已。(死节、比、特、就各1分)
    9.(1)长亭路上的离别之愁;行人回首高城,不见亲朋的憾恨、牵挂之愁;孤身漂泊之愁;词人暮夜深思亲人的绵绵情愁。(共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2分)在彻夜的潇潇细雨这一千丝万缕绵绵无尽的意象中,寄寓了思念者的不尽情愁。(2分,景和情各1分)
    10. 略
    11.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夸张也算对)(1分)刻画了胡小兵拉车艰难行进的形象(1分),表现了人物的坚毅的性格(1分)。(共3分)
    ②运用了比拟(或拟人)的手法(反衬也算对)(1分)以板车行进的缓慢反衬胡小兵的筋疲力尽和急躁心理,生动形象(1分),为下文事故的发生作铺垫(1分)。(共3分)
    12. ①“向东还是向西”就是受伤后先送水泥保工资,还是先上医院保身体的艰难选择;②小说以这种艰难选择为题,表达出了这对农民工夫妇的患难深情;③显示了农民工群体为了改变贫穷命运所作的抗争和苦涩的人生况味;④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与同情,引发思考。(答对1点得1分。其中①是保工资还是保身体的选择;②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爱;③农民工的状况;④作者的情感倾向。)
    13.①烘托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小说中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坚毅与刚强。酷热与暴雨中的人物表现出顽强的抗争精神和直面命运的不屈的气概,以及患难中互相关爱的可贵品格。(结论1分,分析1分。下同。)
    ②推动情节发展:酷热使人更加疲惫,行动更加艰难;暴雨导致了交通的紧张与忙乱,下文的车祸也就有了必然性。
    ③凸显主题:胡小兵夫妇在水与火般残酷的生存环境里打拼,这个典型环境是农民工处境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作品以此表现了对他们的关注、同情与礼赞。(答对1点得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
    14.①在行动描写中彰显人物性格。酷热天气呼吸都很困难,胡小兵还在拉车;妻子坚持不把竹板放在车上,体现了她的体贴。夫妻彼此都想为对方减负,患难夫妻感情深。(行动1分,合理分析1分。)
    ②用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胡小兵的语言简单而强硬,显示人物粗犷而多情;妻子的语言简单而质朴,显示人物细腻而多情。(语言1分,合理分析1分。)
    ③用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胡小兵左腿上像嘴巴一样的伤口;受伤的胡小兵拖着左腿拉起板车;不胜其重的女人“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摆”。这些细节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顽强与坚韧。(细节1分,合理分析1分。)
    ④在尖锐的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受伤后保工资还是要身体,这种冲突表现了胡小兵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和坚毅的性格,同时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疼爱。(矛盾冲突1分,合理分析1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任意3点得6分。细节描写的分析与前面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重复则只给1点的分数。)
    15.①在唐代,诗歌是高品质生活的元素,重要活动都有诗歌的加入;
    ②在唐代,人们习惯于用诗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诗歌是当时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③在唐代,能诗是一个人具有文化素养的标志,是步入上流社会的资质(必备条件)。(答对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16.①唐朝皇帝的提倡与亲自参与诗歌活动,扩大了影响,形成了全民尚诗的风气;
    ②唐代君臣对诗歌重要性有高度认识:诗歌活动是高雅的生活方式,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
    ③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①要倡导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
    ②要加强对诗歌活动的组织与引领,提高诗歌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③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比如开辟学生的诗歌园地。(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本题半开放,答案由原文引出比较好。写到“政府的扶持”“学界营造的创作与欣赏氛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重视与鼓励”等等也算对。)
    18.(70分)参照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会稽盛产兰花,而福建产的兰花比较娇贵。养福建兰花的方法,(是要了解兰花)喜好雨露滋润而怕过于潮湿,喜好干燥而怕日晒,喜好透风而惧怕寒气,这正像一个出生富贵人家的小儿女,特别富有风致而难以侍奉。我过去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说别的花都喜好用污秽之物来浇灌,而唯独福建兰花要用茶水浇灌,(人们)认为要论草树的清香没有什么比得上兰花的香味,论洁净没有什么比得上茶水的清新,要气味相同的东西与之匹配才适宜啊。
    休园中有两盆兰花,我依照上述方法浇灌它,但是它却叶子日渐变短,花色日渐憔悴,不久其中的一株就枯萎了。然而其他人家所栽种的兰花,长得枝叶繁茂而且开的花也很多。我前去询问缘故,并且把我所听到的(关于兰花习性的知识)告诉他们。
    朋友感叹说:“你的养花方法错了。因(或凭)甘甜而供人食用的,是百谷;因(或凭)芳香而让人愉悦的,是百花。其中所说的‘甘甜’与‘芳香’,你真正懂得了吗?臭腐到极点,就又会成为一种神奇的东西,事物都是这样的。过去有人捉得一只龟,认为龟是神物不需进食,就用盒子将它收藏起来,十天后打开盒子,发现龟已经差不多要死了。从这件事来看,大凡认为动物中有不需进食的,以及草木中有不喜好污秽之物的,都是没有根据的。你原本见识短浅,又沉溺于你所听到的那些经验,(那么)你栽种的兰花枯萎掉,那是必然结果。”我回家后,不高兴,还是认为我所听到的不属虚妄之谈,我的养花方法也不错。接下来就怀疑了:事物本来就有时间长了而改变它的嗜好,丧失它原有的习性,悄悄变化而人又不能知道的情况。《离骚》中说:“兰花和白芷变得不再芳香,荃草和蕙草变化而成为茅草。”它们生性脆弱,骄横傲慢,炫耀其香味,并以此自重自贵。我本来因此担心它难以栽种扶养,却没料到它容易变化。哎!于是(我)就让童子割去枯萎的茎叶,浇灌枯萎的枝干,运来粪浇灌它,(不久)就长得茂盛了。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