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荆州书》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作品背景 《与韩荆州书》是唐代诗人李白初见韩荆州时写的一封自荐书。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历来广为传诵。 韩朝宗,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京兆尹、高平太守。这封信写于唐玄宗开元18年到21年(公元730——733年)间。当时李白正在湖北一带游历,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当时,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副长官是别驾、长史,习惯称州的长官为某州,这里称韩朝宗为韩荆州,是表示特别的尊重。《新唐书•韩思复传》附《韩朝宗传》中说:“朝宗喜识拔后进,尝荐崔宗之、严武于朝,当时士咸归重之。”李白写这封信,也是希望得到韩的赏识,以借助他的名位,能在仕途有所进益。 在古代,上书给有地位的人自荐,陈述自己对政事的见解,赠送自己的诗文,表现自己的才华文采,以求得有高位者的赏识,并能向朝廷推荐,是一种常见的习惯做法。 课文解读 课文第一段,先推崇韩朝宗,极力写其地位之高,声誉之隆。而且借天下士子的话来表白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这样比上来就直接写自己的敬仰显得曲致婉转,也显得更有力度,笔法突兀、奇绝,非李白这样的文章圣手不能为。最后一句,借用旧典,以毛遂自比,点明自荐之意,字面委婉,内里自负,并巧妙地转到文章下文——对自己的介绍。 翻译:我听说天下士子聚在一起便议论说:“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但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您)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然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高风,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所以才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读书士子一旦得到您的赏识,便声闻天下,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要因自己身处高位而傲视他们,也不要因士子出身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如今,假如有机会能让我像毛遂那样脱颖而出,那么我就一定是毛遂那样的人! 第二段,介绍自己,着重写自己的才华和影响,言外之意是因为我有此高才,所以才敢自荐,使韩朝宗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为其向朝廷推荐奠定基础。文章多用整句、对句,读来朗朗上口,气势雄强。末句一转,指出这是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曩畴心迹”,使前面已经约略显示出的自负口气有所缓解。 翻译:我本是陇西的一介平民,流落于楚汉之间。十五岁就喜好剑术,拜谒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成就文章,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尽管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白呢? 第三段,继续从人己两方面写。韩:居高位,负高才,必能慧眼识珠;己:有志向,能文章,如有机会,必能受到赏识。 翻译:您的辉煌大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高尚德行可以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推心相与,和颜以待,不因为我曾经只向您行长揖之礼而拒绝我。如若用盛宴来接待我,任由我随意畅谈,那么请您准许我一天之内写作万言长文,我能手不停挥,顷刻而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衡量文章优劣、品评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题,便被看作德才兼备之人。您何必吝惜阶前的区区尺寸之地,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一抒凌云气概呢? 第四段,进一步引古事、写今事。前者明写荐拔人才的高风由来已久,实际是进一步抬高韩朝宗的地位,使其不得不接待自己。后者是以韩朝宗礼贤下士的既有事实,表明自己的归附是正得其人,并非饥不择食的趋炎附势。 翻译: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深为前人称美。而您也曾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朝廷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超凡被您器重,有的因操行清白被您赏识。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我的内心便极为感动,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附他人,只愿托身于您。倘若有紧急艰难用我之处,我当竭力效命。 文章结尾,与前文之意略有转折,由自负转而自谦,这也符合自荐的一般心理——过于夸饰自己,有自傲之嫌,因此要把口气降下来,使人对自己有一个谦恭的好印象。然而谈到具体要求,作者还是当仁不让,请求呈献著作并得到品题。实际上还是表明自己的自负并非虚妄之语。 翻译:谁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怎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划,焉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入您的法眼。若蒙垂青,愿意浏览拙作,那就请提供给我纸墨以及誊抄的书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我青萍宝剑、结绿美玉一般的文字,能在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希望您加以考虑。 附: 原文: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补)。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来源:《旧唐书•李白传》) 译文: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年时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气度豁达,逍遥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亲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里安家。李白少年时与鲁中的几个书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逸在徂徕山,纵情欢歌豪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外出到会稽游历,与道士吴筠隐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诏令吴筠去京城,吴筠把李白推荐给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见李白,并让他与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此时李白已经嗜好喝酒,天天与几个酒徒喝醉在酒店里。玄宗谱出曲子,要编制乐府新词,急忙召见李白,李白却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宫中,用凉水喷洒他的脸,醒来后,立即叫他提笔作词,很快就写出了十多首,皇帝很赞赏他。李白曾经沉醉在宫殿上,伸脚叫高力士脱靴,因此被贬斥而离开了朝廷。于是他浪迹江湖,整天喝酒。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常与李白一起饮酒并做诗唱和。他们曾经在月明之夜驾着小船,从采石到金陵。李白穿着宫锦袍,在船上极目远望,纵情笑傲,旁若无人。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他说:“这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啊。”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逃到蜀地,在途中任用永王李璘作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请见,于是征召他为李璘的从事。永王图谋造反,起兵失败,李白因此获罪而被长期流放在夜郎。后来遇到大赦,才得以回来,最终因为饮酒过度,醉死在宣城。著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李白传》唐才子传 原文: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日:“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