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⑵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⑶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⑷“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⑸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⑹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⑺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⑻“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⑼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⑽“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17.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月亮(划线句子),请结合具体文字和语境,来谈谈这两处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4分) 18.文中第7小节的梦境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第10节写孕妇的这段话,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旨。(6分) 20.小说第2节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太阳,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句和它之前的写景段落的风格并不协调。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探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 22题。 (9分) 丘吉尔有句名言:“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美国的发展演变史,充满了血腥和杀戮,许多少数弱势群体被清除,但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却没有秉笔直书,在提起那些历史时,总是极尽掩饰之能事。对此,乔姆斯基借威克斯之意说,亚当斯的记述是对“杰克逊夺取佛罗里达的原因和手段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歪曲,提醒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乔姆斯基因此又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 在这方面,乔姆斯基还有一个洞见:“要弄清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并不容易,有时候它比自然科学研究要困难得多。大自然虽然不会把问题的答案放在银盘子里恭敬地献给我们,但也不会费尽心机妨碍我们求知。可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经常会遇到障碍,所以研究者必须先撕开官方宣传中的假象,那些制造假象的手段常与权力集中的过程如出一辙。”当然还需要对乔姆斯基的这段话做些补正,其实人事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本没有一条鸿沟,有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也会受到人为阻挠和干扰,如果阿基米德定理被某些人认为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和观念,某些人也会坚决地予以抵制、诋毁、推翻。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乔姆斯基在提及亨廷顿提出的政府中人为控制本国人民有必要制造错觉的观点之后,又提出了一个当今国际政治关系领域的“真正纯粹的真理”:“理智的观察者不应相信领导人们坦言的所谓善意。” 美国满世界推销它的“民主价值”,并把此吹嘘为“美国信念的精华”,但乔姆斯基不客气地指出,所谓“美国信念的精华”是“美国是赞成选举的,但前提是它必须合美国的意”。乔姆斯基的讨论是用事实说话的。他往前追至1912年美国出兵海地,解散海地民选总统和国会,扶植独裁恶魔;近期讨论90年代巴勒斯坦自治地区的民主选举,揭露了美国对外推行民主的虚伪本质。说好话,干脏活,唯我独尊,这就是乔姆斯基所总结的美国对外推行所谓民主一直延续至今的“清晰的轨迹”。 谈到美国国内的民主,乔姆斯基同样火药味浓烈:民主政治的一大要件是信息公开、透明且对称,但正是在这方面令人失望之极:“美国还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所以对于它的公民来说获取信息是可能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得靠自己去调查收集,因为从媒体中根本得不到所需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民主的代价成本费用实在是巨大。纽约有位知名律师,请求财政部提供详尽的财政信息,却被财政部的官员以“不便”等官腔轻松拒绝。官员手中握有《保密法》《档案法》等武器,你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奈何不得。这正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美国“民主赤字”的重要原因所在。 (节选自胡飞雪《美国对外政策:真相是要用谎言来护卫的》,〈《上海证券报》2009年03月14日〉) 21.乔姆斯基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这个建议的内容是什么?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2.结合文章,说说“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这一名言的含义。(5分) 七、作文(70分)(另附作文纸) 23.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把握上述材料的内涵,明确立意角度,以“吸收和给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命题、校对:朱亚平、王舒成 高二语文阶段测试答案 1.C(靡费mí) 2.D(尤其) 3.A(B项,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加;C项,畜,畜养;D项,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D(助词,取独。A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②动词,成为 B项,①介词,凭借;②连词,相当于“而” C项,①因为;②趁(机)) 5.B(已经。A项,①尽,完;②美好,优美 C项,①功绩,功业;②夸耀 D项,①这;②判断词) 6.B(为动/名词作状语/形作名/使动) 7.C(被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8.B (“落花流水”原来形容春景衰败,现在比喻惨败。 A项“熙熙攘攘”指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C项“不足为训”中的“训”意为“法则”“典范”,解释为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或典范,不是不值得作为教训之类的意思。 D项“鼎力相助”属于敬辞,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应改为“全力相助”) 9.A(B项搭配不当,应将“88辆具有不同程度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款车型”改为“88款具有不同程度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 C项语序不当,“国内外来宾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主客颠倒,应改为“引起了国内外来宾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D项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删去“所”) 10.A(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 11.例1:追求享受无价值,投资教育有意义 例1:醉生梦死遭唾弃,捐资助学受尊重 (4分) 12.D.隐约:潜藏。 13.A(③表现他与普通百姓的淳朴的关系以及他率性而为的性格;④表现他对贵族统治者的鄙视;⑥是八大山人遇到知己时的一反常态,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 14.C.人们对山人杰出艺术成就是“知”的。 15.⑴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旋转舞动着(或译为“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穿”1分,“决”1分,“拂袖”1分)。 ⑵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数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却得不到。(“或”1分,“馈遗”1分,“易”1分,语意1分) ⑶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偏要找借口的人。(“疾”1分,“舍”1分,“为之辞”1分) 16.(1)不患寡而患不均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其辞微 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 (4)行而不远 (5)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 17.(4分) “庄严的朗月”写的是横在泅渡现场上空的月亮,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肃杀、急速、动荡; 而“亮晶晶、圆滚滚、无忧无虑的脑袋”则写出了行军以后所获得的短暂安宁之夜。 18. (4分) ⑴枪决场面暗示了小说所写的这场战争的残酷。 ⑵为下文的醒转、挪地方、看到尸体作铺垫。 19. (6分) ⑴父亲临死前对女儿的牵挂。 ⑵对波兰人的凶残的控诉。 ⑶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 主旨:揭露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伤害,赞颂他们间的亲情。 20. (6分,按,此题不必细设得分点,答案也仅供参考,让阅卷者凭整体判断来打分,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带有血腥意味;而此前的所写之景优美、宁静、祥和,两者的语言风格确实有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放错位置的比喻句,从全文来看,宁静优美之景的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消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独特冲击感,而且用之前的写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题: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21.(4分) 建议的内容是“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2分) 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本原因是,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没有秉笔直书美国许多弱势群体被清除的历史,总是极尽掩饰这样的历史。(2分) 22.(5分)“真相”应为“假相”(1分),“真相是如此宝贵”是反语(2分)。文章嘲讽美国政府及其主流媒体,用谎言维护他们捏造的假相,以免被人戳穿(2分)。 [参考译文]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