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机少有异才,倾心儒学,恪守礼法,勤奋好学,他写的两篇《辩亡论》既有对孙权得国原因的论述,又有对孙皓亡国原因的分析,还有对自己祖辈父辈功业的追述。 B.陆机到了洛阳,受到张华的赏识;机智应对卢志,受到人们的好评。对居功自傲的齐王囧,他很是厌恶,写文章予以讽刺。 C.成都王赏识陆机的文才,主动把他招到自己身边,并让他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之职,陆机起先坚决推辞,后来还是接受了。但仍担心受猜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D.宦官孟玖的弟弟孟超战前放任士兵抢掠,骄纵不法,战时不听陆机指挥调度,轻兵独进,导致覆没。孟玖衔恨诬陷陆机,陆机含冤被杀。陆机之死,有多种因素造成,卢志进谗于前,孟玖诬陷于后,成都王没有做到用人不疑。 第Ⅱ卷 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2)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 (3)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颖大怒,使秀密收机。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 馆 余 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③?残菊绕墙飞。 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③渊明谁送酒: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有亲友送酒上门,这里的意思是,诗人自己现在的境遇不如当年的陶渊明。 (1)首联、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做具体分析。 (2)“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赋》) (2)碧云天, ,西风紧, 。(王实甫《长亭送别》) (3)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五、 16.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 17.仿照下列句子,再写两句其他老师的说法。(运用比喻、结构相同) 例句:语文教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为亮丽。 ① ② 18.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我国发展核电的四点理由。(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核能的最新发展是核聚变,即氘和氚的聚变。氘-氚聚变反应将释放巨大的能量,每升海水中含30mg氘,通过聚变可释放出相当于3000多升汽油的能量。把海水中存在的45亿吨氘,用于核聚变提供能量,按世界目前能耗水平,足以满足未来几十亿年的能源需求。在所有能源中,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核能在各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全世界平均16%,2007年,我国核电只占总供电量的1.2%,到2020年要达到5%,到2030年达到10%。所以,核电应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北大校长蔡元培 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②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③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④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⑤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误解。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 ⑦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两者孰重孰轻呢? 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 ⑨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 19.第一段中“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请解释第③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 21.第④段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2.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 七、 23.请以“大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A.lù /lòu yù /yǔ tà / tuò B.kòng /kōng jí /jí huó /hè C.dì/dì kǎn/làn dàn/xián D.míng/ míng huán/yuán hào/háo) 2. B(A骨-股C杆—竿D吊—掉)) 3.D(琢磨:思索、考虑;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贯穿:穿过,连通;贯串:一般用于抽象事物。“不但、而且”表示前后的顺进;“不仅、反而”表示前后的反进。) 4.A(扶摇直上: 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B.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这里用错了对象。 C.无所不用其极: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感情色彩错 D.比喻权势气焰之盛,有贬义。使用对象错误,感情色彩也错。) 5.B(A “以期”与“挽回了”时态矛盾,不合逻辑。 C成分残缺,删掉“在”和“中”。 D“是难以名状的”缺主语) 二、(9分,每小题3分) 6.B(B项见第四段;A见第一段,“城市化”不等同于简单的“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C见第六段,科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应是让人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由的选择生存方式;D“只在”绝对化,说法不全面) 7.C(“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不能证明“现代文明”向乡村的扩展) 8.D(见第一段,此说法与文意相悖)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速:招致。 10.C.(均为‘他的’。A依靠;来。B表因果;表并列。D在;对于。) 11.D.(②是说陆机勤学,③是说陆机善于应对。) 12.C.(主动把他招到身边,与原文不符,赏识文才也不符。) 13.⑴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在危难中救世,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负” “匡”省略句式各1分,共3分) ⑵而且客居他乡做官,一下子就处在众人之上,而王粹、牵秀等人都有怨恨之意,陆机 坚持要辞去都督之职。(“羁旅”“入宦”“顿”“固”各1分,共4分) ⑶孟玖怀疑陆机杀了孟超,就在成都王那里诬陷陆机,说陆机有异心。成都王大怒,派 牵秀秘密逮捕了陆机。(“谮”“收”“于颖”倒装句各1分,共3分) 14.(1)“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4分)(2)“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这是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解答时注意全诗“萧条”的感情基调和结尾的感慨。4分) 15.(每空1分,6分,句中有错不得分) (1)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2)黄花地 北雁南飞(3)或取诸怀抱,放浪形骸之外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五、(12分) 16、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4分) 17.数学老师说,友谊是一个万能的公式,能解决百思不解的难题;物理老师说,友谊是一根巨大的杠杆,能撬开紧闭的心扉;政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的火花,能点燃生命的火把;音乐老师说,友谊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能在四海五湖找到知音。(4分,每句2分) 18.(4分)①能量巨大;②资源丰富;③碳排量低;④占比较小。 评分建议:每点1分。 六、(18分) 19.(4分)内容上,通过与其他校长在北大的对比,肯定了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崇高地位和做出的杰出贡献;结构上,统领全文。(每点2分) 20.(4分)蔡元培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有人支持。(评分标准:每句2分。) 21.(4分)说明当时的校长开明,思想开放,极具包容性;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的环境自由,宽松;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快乐而自由。(评分标准:每点1分。) 22.(6分)答题要点:救国是目的,读书是手段;救国不是空话,读书需要静心。(评分标准: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每点可得3分。) 七、(60分) 23.(60分)参考2010年高考评分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