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①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遭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欢咍嗢噱:欢快大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延之使奏其技 延:邀请 B.致敬亭于幕府 致:引来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目:看待 D.援古证今 援:引用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富贵若此 君子哉若人 B. 如优孟摇头而歌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认为柳敬亭填补了一段空白,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B.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就先后到了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不懂说书,他赏识柳敬亭是看中了柳敬亭的才能。柳敬亭参与军中机密大事后,朝中官员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柳将军,他也心安理得。 D.此文取材精当,详略得宜,文末的“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是对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度赞誉,也是文章的点晴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1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说 书 虽 小 技 然 必 句 性 情 习 方 俗 如 优 孟 摇 头 而 歌 而 后 可 以 得 志 (二)文言翻译(9分) 20.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三)阅读下面这则选自《西厢记》的曲子,完成21题。(4分)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21.请具体赏析本曲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境的。 (四)阅读下面这则文字,完成22题。(5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2.(1)以上文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1分)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应当怎样看待他“告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3分) (五)古诗文默写(共7分) 2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7分,每小题1分) (1)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举世皆浊我独清, ,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论语》2.1) (7) , ;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13.3)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场历练。面对矗立在眼前的铜墙铁壁般的艰难世事,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自是一番悲壮慷慨;而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的观点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有一种逍遥淡然。除此而外,又有人在四处碰壁后终至偃旗息鼓,还有人在随波逐流中逐渐迷失本心。在不一样的人生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生活的姿态都不尽相同,最终演变出的生命轨迹也就千姿百态了。 请以“生活的姿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金华一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 1.D(A.脖颈gěng,B螫shì针,C长歌当dàng 哭) 2.B(A.殒身不恤、秘计,C震颤D浑浑噩噩) 3.A(B.耸人听闻,C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另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D改为“半斤八两”,才与前文的“不相上下”语意相符) 4.D(A.成分残缺,应在“市场”后加上“的工作”;B.成分赘余,应删去“并创作”;C.成分残缺,应将“在”删掉) 5. D(ABC名词作状语,D名词作动词) 6. C(A.果然 B.颜色,形容 D.斯文) 7. A(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主谓倒装) 8. 示例: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时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二、 9.B 10.C 11.B 12.运用反衬手法。用有雨时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表现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村庄的深厚感情。(5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13.①土地养活不了他们,产出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②土地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③村庄中更多的人对种地失去了信心,人们都纷纷离开了村庄,④于是土地荒芜,村庄越发失去了生机和希望。(4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①细节描写(或白描手法):对油菜、胡豆花、小动物以及乡村父亲们的脸等细节进行刻画,使春雨中“含情脉脉”的群像得以简洁传神地表现。 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给村子带来的欣喜,表达对童年村庄生活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4分,手法2分,具体分析2分) 15.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①有对村庄荒凉衰败的现状及未来的隐忧,②也有对村庄能够风调雨颇、兴旺繁荣的美好期盼或憧憬。(6分,答对一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三、 16. B(致:送) 17.B(均是连词,表修饰。A.像;指示代词,这。C,定语后置的标置;助词,句中提顿的作用。D.并且,连词;将要,副词。) 18.C (“宁南不懂说书,他赏识柳敬亭是看中了柳敬亭的才能”错。“宁南不知书”是说宁南没有读过书,他赏识柳敬亭是因为柳敬亭和他说的都是生活中的语言。) 19.断句:说 书 虽 小 技 /然 必 句 性 情/ 习 方 俗 /如 优 孟 摇 头 而 歌/ 而 后 可 以 得 志 20.(1)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2)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3)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从未有过这种人。 21.(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冉冉西下,古道寂寥荒凉,于禾黍离离、秋风习习中,凄切的马嘶声断续相闻。)作者借助隔断视线的青山、疏林、暮霭,刻画出莺莺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怅然痴立的形象;又选择了萧瑟凄冷的“夕阳古道”的意象,通过对“无人语”“马嘶”的幻觉描写,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更生动地传达出莺莺送别张生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22.(1)不敢不告也 (2)在孔子看来,陈恒弑君搞政变是有悖于“君臣之礼”的大逆不道,必须严惩。故尽管年事已高,又不是朝廷命官,却为此事郑重其事地“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提议出兵讨伐;后又“之三子告”,希望惩罚元凶,维护礼治。几次遭拒后仍强调自己曾身为大夫,“不敢不告”,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 23.(1)柳丝长玉骢难系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或轻于鸿毛 (4)众人皆醉我独醒,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名不正则言不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