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12.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1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15.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16.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详解: 1.C [庶几(jī)] 2.D (微:无、没有) (度:估计;法度。以:率领;凭借……身份。竟:假使;到……终了的时候。) 3.D (无辜:无罪) [行为:(古)两个词,此句意为“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可以:(古)两个词,“可以凭借”;(今)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遗体:(古)留给(自己)的身体;(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物的残留物质] 4. C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其他各句均为倒装句) 5. B (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 6. D (“文”在句中意为“文饰”) 7. C (其他各句句读正确划分依次为: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8. A (“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在本段没有表达) 9.1)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2)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10.虐:nuè 箴:zhēn 衍沃:yǎn wò 阜:fù 11.A 12.D(与:帮助) 13.D(宣言:发表言论;所以:用它来……的;亲戚:与国王同宗的大臣。这些词与现在的用法有些差异) 14.C(“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不正确) 15.B 16.A.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暴虐政令了。 B.因此,国君做事才能不与情理违背。 [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