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省亲(xǐng) 收敛(liǎn) 悚然(sǒng) 嗫嚅(niè rú) B. 秣(mò)马 移徙(xǐ) 便体(biàn) 黟然(yī) C. 佚事(yì) 颍水(yǐng) 踔厉(zhuó) 相侔(móu) D. 冥合(mín) 剽窃(piáo) 攒积(cuán) 慄冽(liè) 2. 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周用以兴 夙兴夜寐 B.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 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C. 穷回溪 复前行,欲穷其林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行者忠信 3. 对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 A. 两个“乃”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B. 两个“乃”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C. 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D. 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一项是( ) A. 亦何恨乎秋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C.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D.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且焉置土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B.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C.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D.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率常屈其座人 ②约不时赎 ③驼业种树 ④鸣鼓而聚之 ⑤始指异之 ⑥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⑧然皆乱亡其国 ⑨萦青绕白 ⑩参之《庄》《老》以肆其端 A. ①③⑤⑧ B. ②④⑤⑨ C. ①②⑦⑩ D. ①④⑥⑧ 7. 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伺候于公卿之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皆在衽席之下 之二虫又何知 D.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子始十岁 8. 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③其然乎?其不然乎 ④传之非其真也 A.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 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 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9.下列句式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非以耀明于子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⑦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⑧问征夫以前路 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A. ②④⑨⑩ B. ③⑤⑦⑧ C. ②④⑦⑩ D. ①③⑥⑦ 二、人物传记、文化经典阅读(9分) 10.下列对《中外优秀人物传记选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贝多芬一生苦难很多。童年家庭生活悲惨,青年时期起耳疾日益严重,以至耳聋,爱情上也失败。但贝多芬是一个“用苦难谱写欢乐”的音乐家,除了有悲剧式愁苦,更多的是具有坚强不屈,敢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 B.《卓别林的一生》是法国作家萨杜尔为卓别林创作生活写的传略,作者通过卓别林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展现了卓别林拍摄电影的成长历程。课文节选了书中四个独立的片段,内容依次为:童年、放弃投人所好的做法、夏尔洛的诞生、为自由而战斗。 C.匡亚明对孔子的评价是中肯的,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做到知人论世,将孔子置于时代大背景中来解读。其次,他忠实于文献资料,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新见。文献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必经通道。第三,以历史的眼光,对孔子晚年的贡献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D.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一),回答问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上溯讨论古代的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 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二),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或:同“惑”,奇怪。②数:技艺。 12.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辨解。他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认为一暴十寒达不到培养目的。 B.像孟子这样的善士接触大王的机会太少,加上大王身边不断有人给大王泼冷水,导致大王善性的萌芽没能得到扩充和发展。 C.孟子运用一暴十寒这个譬喻,生动而贴切地分析了“王之不智”的原因。他认为大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寒之者”。 D.孟子以下棋为喻,来说明大王没有专心致志地听从他的指教,一心想着骄奢淫逸,其才智很有问题,并非孟子的指教不力。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13—15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3.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世人果然聚在一起责怪他,辱骂他,(见到他后)以眼色(互相)示意,牵扯衣角指指点点,添油加醋,制造流言。 B. 余以为过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 C.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我)恰好(目睹一场)大雪越过五岭,覆盖广东广西一带好几个州府。 D.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那么谁敢在众人眼前炫耀那些被人见怪的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