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2011-2012学年庐江五中二学期1次月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庐江五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1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1卷(阅读题 共65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jù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zu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所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二、(3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yǔ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日:“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①圉:同“圄”,养马的地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延徽有助焉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D、①向者何往 ②昔者十日并出
    6.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 )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8、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①德明日:“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4分)
    ②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日:“向者何往?”(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8分)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