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是水上的声音) (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作者的心情怎样:余方心动欲还 ( 动:惊。害怕、恐惧,精神紧张,周围的环境诡谲阴森,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作者能不顾艰险这样的地方,足见他的勇气和胆量。现在不是流行探险这一运动吗?攀登珠穆朗玛,穿越荒滩戈壁,探险原始森林,不仅为了科学研究,更为了挑战自身。) 好,大家来读这一段,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4、作者没有离开这种离开恐怖的环境,他怎么做了,发现声音从那里来的?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背答) 5“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么?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背他) 这是另一种声音“窾坎镗鞳之声”,形成原因:“空中而多竅,与风水相吞吐”, 所以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就是这种“窾坎镗鞳之声”和“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无射”“歌钟”做喻呢? (1)为了说明山有钟声,因为“无射”“歌钟”都是钟名 (2)“无射”本来是古代很好听的乐曲的名字,那么以无射命名的大钟演奏的音乐必定也十分悦耳了,这里作者也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 (3)衬出作者经过一番探究得到原因的喜悦和兴奋,真的那么好听吗?心理作用。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对郦道元的侧面肯定。古之人,暗指郦道元 这一段写夜间实地考察,发现了钟声和山形水势的关系,找出了始终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三)背诵指导: 路经始终山——小童证明以声得名——山中恐怖景象——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声音来源——大石中的窾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三、研读第三段 (一)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事不目见:事,名词状语 殆与余同:殆,副词,差不多 终不肯:副,始终 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