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于事实上六国并非全都赂秦,所以,作者主动设问并加以回答来堵塞漏洞,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4、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初背。 第二节: 1、教者讲解词句,板书多义词“思”的例句。 2、提问:本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 3、提问本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 4.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哪些对比?找出来。 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对比三;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 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 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作用: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这一节剖析了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的情况,从正面论证了赂秦必亡的道理。在这一节里,作者运用史实,对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充分的论述。是从赂者这方面论证了六国的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 第三节: 1.第三段是对哪个分论点的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文章第四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办法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的用意是什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用意在讽谏北宋当权者勿蹈六国覆辙,是针对宋朝统治者而言的。 第四节: 1.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 2.请看文章第六段,读出含蓄而巧妙地点出本文写作目的的语句。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这一段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对比论证。 七、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八、齐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 十、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