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人生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们看出,整篇葬词,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与景仰。 二、亮点探究 1.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探究学习: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课文第3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的? 探究学习: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的。第一,整体评价。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第二,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雨果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超出文学的范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高度的评价中,蕴涵着深刻的悼念、无限的敬仰,蕴涵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学的自豪感。第三,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3.为什么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探究学习:巴尔扎克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反映漫长岁月的伟大作品。这是客观评价巴尔扎克的社会作用,因而短促的生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这一句中的“岁月”的用意:作品可以计算,而岁月却无法计算。这样行文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4.全文的思路及感情脉络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品先是对巴尔扎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举国哀悼他”,一个天才之死“举国为之震惊”;进而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又对他的人格和他对社会的价值进行讴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悲壮的,对巴尔扎克及社会的研究深刻、透彻,神情无比激越,最后表现出对巴尔扎克无限的景仰。一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结束了,因为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他对法国社会的贡献,足以使他升入天堂。 5.课文是如何把“”与“理”融合在一起的? 探究学习: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富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比如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句话,含蓄地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作者思想的局限——笃信宗教。再如“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一方面赞颂了巴尔扎克的精神价值:自己走向永恒,激励后人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