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阕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凄苦。抬头望天心中不快,那么俯首看地又如何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从前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之潇洒,还可以以愉悦的心情去观去赏去采去摘;如今见黄花,花仍盛开而人已憔悴,“以乐景写哀情”可见一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去了,花开还有什么意义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不赏花,花当自开;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何等荒败何等凄凉!这里既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词人以花写人,感叹自己如同那饱受风雨摧残的黄花,护花使者没了,将来还有谁关爱自己呵护自己呢?客观环境凄凉倒也无妨,只要心中有太阳照样可以走向光明,而偏偏心情又是抑郁悲伤的,既有家国之恨,又有个人之愁,如何走出困境,心中一片茫然。仰首是愁,俯首是愁,想到心里还是愁,面对苦日子,女词人感到分外难熬,万般无奈,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盼望快点天黑,快些让这些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被夜幕淹没,可这种等待这种煎熬如何能消受得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视觉上的痛苦还未解决,听觉上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本来郁闷的心情因绵绵细雨更加潮湿,不仅潮湿,它还“点点滴滴”,没完没了地打在窗前的梧桐树叶上,那哪是打在树叶上啊,那简直是打在她破碎的心上……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说女词人此时此刻的感情绝非笔墨所能形容,也许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许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如何,女词人没有明说,是不忍心说,还是说不清楚,显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试想一下,偌大一个世界,词人的满腹苦水居然没有一个人甚至一只动物听她的倾诉,不仅如此,漫天的黑幕正一步步向她逼来,秋风蹂躏她瘦弱的身躯,细雨啃噬她滴血的心灵,表面上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际上展示给读者的是“这愁情,怎一个女子受得”。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声声慢》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①巧选意象。词人因情设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颇有代表性的意象:消愁的“淡酒”、急促的“晚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黄花”、黄昏中的“窗儿”、细雨中的“梧桐”……每个意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伤感的故事,而词人精心地把这些意象一一组织起来,真切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②使用叠字。开头连用14个叠字,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闲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又四顾寻觅、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举。李清照不仅在婉约派中光彩照人,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