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石头城 锦瑟 书愤)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解题 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二、引导学生自读《锦瑟》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3、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