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