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一样,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二者交融为一了。余如【一煞】【收尾】中“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于烟霭残照之中扬鞭远去的形象,真像放电影似的层次分明,资人想像,很生动地传达出莺莺送别张生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古人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细看《送别》一折,从头到尾不过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是读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画意诗情所感染,这难道不是由于语言构成的形象、意境在起作用吗! (王文) 戏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但写情而能“沁人心脾”者甚少,往往动情之语,并不动情。原因之一,常由于作者刻意写情,却忘了环境,情与境离,这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未免流于浮泛。 人的喜怒哀乐,无不是在特定环境中展现的。触境生情,因情见境,客观生活存在着情境交辉的辩证关系。戏剧怎能离境写情呢?“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写的是离情难舍,寸阴可贵,希望树梢“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反之,“九曲风涛何处显”一曲,全是写景,但从“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的黄河雄伟景象中,却显露出张生的奔放热情和品格度量。这又是景中见情。金圣叹批道,“借黄河之快比张生之品量”,景不但能传情,还能象征人的品量,可谓知音。总之,情因景生,境由情现,千万不要割裂。戏曲中好多写景、写情的浮词,依我看,主要是情与境离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