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药》的意象群 《药》是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群体心态和解读知识分子灵魂的凝重而又沉郁顿挫的杰作。在教学中,我发现其中几组意象是理解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试剖析如下。 一、“药”的意象经营 我们都知道,在鲁迅的内心深处,对“药”本身是怀有极复杂的情感的,他从小就因父亲的病而奔走于质铺和药店之间,尤其是那些老中医开的奇特的药方,更使少年时代的他心灵蒙上了阴影。而在本篇中,“药”作为文题和统摄全篇的中心意象,就蕴藏着深深的悲剧性情感体验。药是医病的手段,中国的“医”字就包含双重意蕴。《国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文中的那味饱醮志士鲜血的“药”,就牵系着中国文字“医”的双重含义,即误用拯救民族危机的志士之血,去医治一个小百姓家中独根独苗的痨病,从而酿成国疾、人病两不治的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作者选取作为中国古称的华、夏而为两个家庭的姓氏,其象征意味十分明显。而小栓吃夏瑜血就意味着在一种愚昧状态中,无辜者被伤害以及民族精华被糟践的悲哀。因而作品以“药”这一独特意象,令人难以忘怀地勾勒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和愚昧两相乘除、热血虚掷的社会、历史悲剧,同时也就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 二、关于“鸭”的比喻 小说第一章在对刑场环境的描写中,老栓眼里聚焦了一群观看夏瑜就义的群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从这个尖刻的比喻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这群看客们现出这般模样并不是很自在舒服的,但他们内心仍以观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这里又融注着作者对这些看客的无限感慨。作者为什么如此顺手地把“鸭”拿来和这群人对号?而且是“被捏住脖子”“向上提着”,仅仅是因为二者之间如此相似的外部形态吗,还是其中包含作者深层次的思考呢?这不能不令人想到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中的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的鸭是多么灵动而又自由啊!我曾这样认为,具有一种自由意识的东坡,在这里是把“鸭”作为站在社会历史潮头的“先知”先觉者的意象而经营的,体现了一种“先知”者能够独领风骚的自豪感。我们也可以这样解析:在鲁迅心中,在一种愚昧和浑沌状态中,群众和知识者都是被“捏住脖子”的“鸭”,而当有一丝“春风”时,知识者又是最先去体悟“春江水暖”的“先知”的“鸭”。而可悲的是:一方面,我们的群众已被“捏住脖子”而不自知,不自知自己在赏鉴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即将被放上砧板;另一方面,鲁迅又深味中国这只“黑色的染缸”黑之浓重,作为最先觉醒的“鸭”中一员,他已深刻体验着中国改革的艰辛。所以,这一意象又是变革社会的改革者的激情与对自身悲剧命运的深切体验,是先觉者对自身行动价值以及自身与社会联系的一种自我观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