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现实主义文风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比较鲜明。从他受进化论思想的来看,在其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作品,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纵然作者对其中人物是万般同情,但该淘汰的一定得淘汰。在《药》中,华夏两家的下一代都死了,作者绝情到让华夏民族没有下一代,似乎要绝了希望。但当时的“主将不主张消极”,“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自选集自序》),革命的形势注定鲁迅这些文学巨匠不会作消极的沉默。“……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于是,鲁迅通过“曲笔置花环”寄寓了他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以一种较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小说创作中的。 夏瑜坟上的那一圈花环。尽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是“凭空添上”的,但我们还是以为这个花环是对革命者精神的肯定和对革命者业绩的赞许。作者用了比较鲜明的笔调突出花环:夏四奶奶“眼睛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华大妈也吃了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着这红白的花,却还能看见。”作者明显地突出了花环,“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虽然革命的力量仍然弱小,刚遭受了失败,但还团结坚定。作者对革命仍然怀有一些希望。 “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通过这一比较,夏瑜为革命牺牲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作者明显是在对此作出了赞扬。 夏四奶奶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就不来了。”作者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很鲜明的:是同情夏瑜、支持夏瑜的人送来的,这是对夏瑜的一个最完全的赞美,表明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是有继承者的。 鲁迅先生用积极的心态为革命者添上了一圈美丽的花环达到呐喊的真正目的——“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激励和鼓舞民众加入到推翻旧世界的斗争之中。正是《药》这部作品装点“欢容”,增加“亮色”,主张“积极”的地方。 《药》所体现的积极性,除了花环之外,还有好些地方。 一、 华大妈的同情与理解 《药》极深刻地剖析了国民的愚昧、麻木,国民的冷漠。夏家人吃华家人的鲜血,可看出华夏民族是很不团结的。但在作品中,从华大妈身上,让我们看到民族的希望。夏四奶奶本来是羞愧得难于见人,但华大妈并没有因此就瞧不起她,以母亲的天性,认为“这坟里的也是儿子。”担心夏四奶奶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去安慰她:“你这位老姐姐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体现了民众有潜在的团结因素,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国民就会团结起来,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革命就有望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