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眼睛和耳朵都只是我们人类跟物质世界相接触而取得感性知识的工具,它们所反映的总是现象、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我们要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大脑,把许多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加以整理和改造,抓住这里面本质的、全面的和内部联系的东西,成为理性知识。在认识的过程中,眼睛和耳朵的职能只限于提供感觉的材料,至于整理和改造这些感觉材料成为概念和理论,使之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那是属于大脑的事情。这样看来,同样作为感觉材料的供给者的眼睛和耳朵,在认识的深化这个任务上,就不可以说谁不如谁了。 1.第2段举观察太阳的例子,用来说明什么? 2.第4段中“我们的嘴巴能够说话,能够唱歌,就靠耳朵去监督管理”这一句,说明耳朵不仅是声音的接收器官,而且是________。 3.第5、6段说明了什么? 4.人们识别银币一般不看颜色而听声音,这是为什么? 5.第5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作用? 6.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耳朵有哪些作用? 7.从文章结尾看,无论眼睛还是耳朵,都应怎样判断感知材料? 8.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耳朵来认识、区别事物的经历,试举一二例。 ~~~~本文转载自"中学语文网":http://www.zxyww.com~~~~ 【参考答案】 一、1.盏;jiá;融 2.chōng;喷嚏 3.噗;qǐng;sàn 4.啃;gǔ;bō 二、1.辩(辨) 2.柔(揉);泠(聆);梳(舒) 3.代(带);槽(嘈) 三、微风;清风;狂风;台风 四、(一)1.潜;滤;即 2.(1)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2)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 3.因为聪明人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是好听的,而且是有益的。 4.对声音没有兴趣,没感觉,对外界一切都无动于衷。 5.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声音对人们的意义,只有用心听,用心感受,才可以充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 6.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就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在上文中更具有讽刺效果;陈述句语气平白,缺少应有的感情色彩。 (二)1.事理说明文。 2.逻辑顺序。文中在说明“次声能够杀人”这个事理时,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3.作比较。因为人们对中子弹还有些了解,但次声炸弹尚处于研制阶段,人们并不了解它的真正效果,与中子弹比较就能够知道它的威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4.用孙策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生动有趣。直接写起也可以,但效果不如现在的这样引人入胜。(三)1.眼睛有时也会骗人。 2.声音发送器官的一部分 3.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是讲话器官。 4.颜色上基本一致,但人们可以根据其发声的不同来分辨其中是否含有其他成分。 5.分类别和下定义;使读者对耳朵的功能了解得更加清楚明确。 6.可以听声音,可以监督嘴巴的发声,还可以从声音中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7.判断感知材料,还必须通过大脑,把许多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整理和改造,抓住这里面本质的、全面的和内部联系的东西,成为理性知识,这样才能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 8.提示:从歌声中判断自己熟知的歌星;敲击一个物体推知其中是实还是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