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剧本,还要正确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戏剧语言的把握。卫建云先生提到:“成众表面上似乎是不想掺和杨、吴之间的争吵,做个两面都不得罪人的老好人,而他并非不知道杨长雄的据理力争是出于对李嫂的同情。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年岁与杨相若’的青年人内心对李嫂这样的弱者根本没有什么同情心。精神麻木到如此地步,这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其毒害的结果。”笔者先撇开这段话的内在逻辑错误不谈,只讨论“成众”的形象。剧本中成众的台词不多,但足可以看出他对弱者李嫂的同情:“唉,老杨,我和你赌一个输赢好不好?这盘棋,如果你赢了,我出三块钱;如果我赢了,你出三块钱。赢的钱送给李嫂让她还债,怎么样?”读到这里,谁还能说他“对李嫂这样的弱者根本没有什么同情心”呢?再看剧本“舞台提示”对成众的介绍:“休假日期,杨长雄卧室中进进出出的许多少年朋友之一。年岁与杨相若,言语举动常带有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啰唆,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作者利用这种反差错位式的幽默不仅暗示了人物在剧中的表现,也给人物以性格定位。既然成众是杨长雄的朋友,两人性格可以不同,一个沉稳持重,幽默风趣;一个锋芒毕露,仗义执言;但原则问题上两人应该是同气相求的,那就是他们对李嫂的同情和对吴太太的厌恶是一致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卫先生在分析人物时,对“当铺少奶奶”的分析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卫先生认为“当铺少奶奶没要李嫂的铺盖就给了三块钱国币”,“是冲着有钱有势之人的,而决不是出于对李嫂这类弱者的怜悯”。难道真是这样吗?试想,如果吴太太稍微有点自尊心的话,还不被当铺少奶奶这一慷慨的举动羞死?人家不相干的人尚且如此仗义,自己的脸面何在?当铺少奶奶的义举无异于给了吴太太一记无声的耳光,岂有讨好吴太太之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