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 ——兼与卫建云先生商榷 卫建云先生在《〈三块钱国币〉中“花瓶”意象的隐喻作用》(2006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一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以花瓶的易碎隐喻国民党政权的岌岌可危;以花瓶的“秀外虚中”隐喻国民党政权外强中干;以花瓶被打碎隐喻吴太太依附情结的破灭;以两只花瓶不同的打碎方式隐喻国民党政权必遭摧毁的命运。对卫先生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尽管现在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但前提是不能偏离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过去那种“红色”解读、政治挂帅的狂热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无论什么时期,解读文学作品都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丁西林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学者而非社会科学学者,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他“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丁西林: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三块钱国币》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初夏,抗战后期的大后方——昆明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外省人,街道上出现了一股股熙熙攘攘的人流。当时带有军阀割据气息的老滇票还是昆明本地人习惯用的货币,而那些“讨厌的”外省人使用的都是兑换率高达10倍的国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各自表现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解读《三块钱国币》,不能忽视背景,但也不能放大背景,喧宾夺主,用贴标签的办法随意附会,更不能脱离作者及作品风格去生吞活剥。 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三块钱国币》围绕“花瓶”事件,主要展示了主仆之间、大学生杨长雄与房东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吴太太的自私、尖酸、刻薄。其中的“花瓶”只是戏剧中的一个道具,充其量起个“线索”的作用。戏剧冲突始终围绕“花瓶”展开:李嫂无意间打碎花瓶—吴太太执意让李嫂赔偿花瓶—吴太太逼李嫂当铺盖抵偿花瓶—杨长雄出于义愤与吴太太因“花瓶”发生口角—杨长雄一气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杨长雄赔三块钱国币。丁西林“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中国大百科全书》)。他的喜剧风格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微笑的幽默喜剧。倘若赋予“花瓶”以某些政治含义,岂不脱离了作品本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