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二、学法引导 1.理解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关于几次重大战役,要认识这几次战役都对德国不利。 3.“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学习时要认真思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疑、思、讲、读教学法。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 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获得初步感知。 经过整理知识阶段,使学生对一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 培养学生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耢权和殖民地都在准备打仗,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 讲授新课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大字部分。 (提问)(1)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大战的起止时间?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3)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4)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5)大战的后果怎样? 结合阅读题阅读本课大字部分,思考、议论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知识。) 一、大战的导火线及爆发(板书) 1、教师简单介绍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然后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1)巴尔干半岛危机 (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投影问题2) (2)斐迪南夫妇被刺 (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画像及斐迪南简介。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 2.大战的爆发(板书)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 二、大战的进程(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投影问题3) (电脑演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和“一战中的东线形势图”。 (学生了解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每条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国家名称。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电脑显示“三条战线简表” (战线、地理位置、交战双方。) 表格形式便于掌握。 2,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板书) (1)马恩河会战 电脑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形势图”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指图复述战役概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