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亚非文化 古代亚非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亚非文化。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阿拉伯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阿拉伯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