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正确答案为C。本题属最佳型选择题,谈主要目的,就是看选项中涉及目的中谁起决定、支配作用。保护鸦片贸易、割占中国领土都是为了保护市场和占领市场,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的一切活动都与抢占市场相关,所以说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 2.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 半殖民地是指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已不完整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和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一个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自然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涵,切忌理解了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能视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 【例证】(2000年,全国)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正确答案:A。本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60年代中国家副产品出口增长导致社会变化情况的理解。属因果关系选择题,解题时应注意抓住中国社会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比较。 3.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理解 ⑴原因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等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由于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 ⑵性质方面: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⑶进程方面: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侵略重点在东南沿海地区,持续了两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不仅攻占东南沿海,还进一步攻占京津地区,犯下累累罪行,因此从破坏程度和规模上来看也进一步扩大了。 ⑷结果方面: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也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列强势力从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例证】(1999年,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解析】正确答案是B。解题时要立足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理解。B项是根本原因,A、C两项是表面原因,D项是战争借口。 【例证】(2004年,江苏)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解析】正确答案B。本题旨在考查对两次鸦片战争关系的认识。继续是指带有延续性的行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因此,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是继续的主要体现,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方式虽然类似,但不能明显体现延续性。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共同发动的,两次战争的发动国不尽相同,因此D的表述是错误的。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⑴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激烈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日本侵略中国是资本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⑵从日本方面看: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封建残余,日本统治集团早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大陆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⑶从列强方面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扩张。美、德、法希望借助日本扩大侵略利益。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俄国因准备不足采取不干涉政策。 ⑷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朝鲜,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 【例证】(2003年,长沙)日本选择甲午年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其有利的国际国内背景有 ①欧洲列强矛盾尖锐②美国崛起寻找盟友 ③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强盛④清朝洋务运动取得较大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正确答案是C。19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霸权矛盾十分尖锐,给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时机,即确定正确答案在A、C中选,又美国崛起,其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亚太地区,只能激化美日矛盾,帮排除含②的A项。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主观方面:清政府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失败。战争前,面对一角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平壤战役中,清军执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际,大搞万寿庆典,不展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例证】(2004年,北京海淀)1894年清政府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的主要原因是 A.李鸿章推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B.北洋舰队主力被歼灭 C.北洋舰队将领临阵脱逃 D.北洋舰队装备落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