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侨批具有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是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加强对潮汕侨批的学习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充分挖掘潮汕侨批的诚信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三、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教育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价值观明显多元化。受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自私自利,淡漠亲情。这成为当下许多教育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必须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青少年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潮汕侨批作为一种地方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这种道德观念随处可见。 澄海籍侨胞陈鸿程,20世纪20、30年代前往泰国谋生。他和妻子、几个儿女在海外,留下长子陈修贤与3个孙子陪伴在家乡的母亲。1975年农历4月底,陈鸿程的母亲不幸摔伤。他闻讯以后心急如焚,于5月初一写信给母亲。信中写道:“慈亲大人尊前敬启者,今天由朱锦渠邮信内云及,母于上月底不幸跌伤,势颇严重,恕儿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实深遗憾。伤势如何,祈续示知,兹付港银伍佰元,为大人留身边零用”。[10]与此同时,陈鸿程还写了一封信给他的长子,一再叮嘱他要细心服侍祖母。在这期间,泰国政局动荡不安,各行各业一落千丈,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将来何日变作难民,恕难预料”。[11]但陈鸿程仍克服困难,先后两次,寄回港币400元,供母亲治伤。 许多侨胞虽在海外辛苦劳作,但对留在家乡的“心头肉”——自己的子女无限牵挂,时刻想念,想方设法,关心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关注他们的学业。 马来西亚的侨胞蔡涌泉,在寄回家乡澄海程洋冈老家的侨批中,嘱咐儿子蔡金钱“切要谨慎从事,不可在外放荡,以免养成不良习惯”。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强调,“金钱在家或在外面,切欲学习正当事业,留心进取,不可闲游过日,以免颓唐”。[12] 20世纪50年代初,新加坡当局对侨胞“禁令甚严,若非有重大事务,回中国后即不能再来”,在这种情况下,侨胞陈应传就通过侨批,对在家乡的儿子进行“远程教育”——“希你善待祖母,勿骄勿逸,学业要多学习,方不可致贻误未来”。[13]许多海外侨胞并不富裕,但在寄回家乡的批款中,特地拨出一分作为供子女求学的“专款”。1934年出生于普宁流沙镇的朱诗发,其父母于1940年和1948年两度漂泊泰国谋生,主要是从事分发中文报纸和代办侨批业务,收入微薄但不断寄回批款,除赡养朱诗发的祖母和协助其伯父维持生计外,还为朱诗发和他妹妹求学提供费用。1955年8月,朱诗发考进广州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他正为学费担忧,父亲及时寄来了港币250元,解了燃眉之急。此后,朱诗发双亲仍不定期寄来批款,供他学习之用,直到他毕业留校当助教。 潮汕侨批中充满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道德品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每一位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可以结合“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等内容的教学实践,有的放矢地发掘潮汕侨批的课程资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青少年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四、发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14]人的一生,无论他多么有能耐,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一个人有感恩之心,就有助于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一个社会集体崇尚感恩文化,那这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互相之间能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对待别人,有助于提升整体的人际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人,心情肯定会更加稳定、平和、友善。懂得感恩,就会对别人、对周围的环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自己的心情也会更加愉悦。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感恩既有天生的,更需后天教养。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潮汕侨批不仅承载着海外侨胞对家乡亲人的赡养之责,更是浸透着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及父母的感激之恩情,无疑是我们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