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死材料”能“活用化”,就必须讲明材料产生时的矛盾斗争与分歧以及修订颁布时的各种反响等等。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但材料本身也能反映选用者所处的立场。 四、讲文化时应将典型的题材艺术化 历史课不能戏说但可以描写,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能个个活灵活现。然而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历史,后者是艺术。例如讲屈原“楚辞”中的咏叹调可以引用方言进课堂,讲吴道子绘画时要讲出“吴带当风”的感受,讲王羲之的书法时要讲出在结构造型上的匠心独到。 将典型的文化题材艺术化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上的审美观。例如讲文学艺术时突出词藻的华丽,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地善);在讲绘画艺术时要突出线条色彩的有机搭配,更主要的是反映其神似与韵味(形象美);在讲建筑艺术时要突出其轮廓与结构,更主要的是反映能工巧匠的真实意图(语言真)。 心灵与情感的讲述只有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地位才最准确,因为各种思想无不带有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烙印。艺术的大众化与创作手法的独特性是统一的,讲艺术不能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则只是一个艺术展览,而讲思想时又应以艺术来衬托,否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教。 五、讲当代历史时与政治地理综合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面所论述的是再现历史情景的必要,而这里要论述的是讲述历史时回到现实中来的要求。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呼应是由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方法而且是任务。由课堂走向社会现实,将现实情景引入课堂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三农”问题、沿海开放、城市改革问题必须讲明历史原因、沿革。例如“海湾战争、苏东剧变”等等必须讲明欧美因素以外的世界潮流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现实情景的教学是时事政治与人文地理的最好“嫁接”。而地理学科是最佳的结合点,但也是当前文科综合研究的薄弱环节。例如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要联系农业问题、自然环境问题、政策依据问题,才能建立科学的理论,才能符合综合化命题的趋势。历史是原因,政治是现状,地理是条件,这三者的分工能反映出三科的各自功能和互动作用。先以地理定位,再延伸到历史,然后因问题折射到政治方案上来。因此,当代史的教学必须走政、史、地综合设置新情景的新路子。 政、史、地三种情景的结合虽然在目前还没有这种综合性的教材,但出于大方向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材料搭桥,将地理教材引入历史背景与条件,将时事政治材料引入历史意义与影响,创设一种立体式的社会化的大情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