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会考复习要点之二_(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多党合作制度——(P课本第62页)
    ⒈多党合作的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⒉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⒊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⒋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课本第63页)
    ⒈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⒉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⒊实施情况:先后形成了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五个省级自治区,。
    总结:1.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为(或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P课本第66页)
    ⒈原因:⑴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⑵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⒉危害:“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严重倒退。
    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⑵随着“全面夺权”的展开,司法部门陷于瘫痪;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⑷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三) 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P课本第66页)
    ⒈历史转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⒉表现:⑴首要环节:在当时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德主持下,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⑵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基层民主建设。
    ⑶加快法制建设:颁布了1982年宪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四)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港、澳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⒈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P课本第69页)
    ⒉酝酿:“九条方针”及统一后对台湾政策;
    ⒊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即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⒋确立: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全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⒌实践: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成功运用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P课本第71页)
    ⒈条件: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⑵“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⒉过程:⑴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主权;②意义:洗刷了民族耻辱,翻开香港历史新的一页,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⑵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P课本第71页)
    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建国初期外交政策:——(P课本第76页)
    ⑴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⑵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⑶成果:①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课本第77
    ⑴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⑵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⑶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⒊、日内瓦会议:——⑴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⑵新中国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⒋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