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为什么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要弄清这一问题,同学们必须学会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事物都是联系着的方法,从中共、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力量对比、国际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环境。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 (二)例题解析 例1: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时,国民党正在实施的军事战略是( )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解放战争各阶段的发展态势。A项所述为解放战争初期前八个月的状况,C项所述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的动向,D项是三大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军队所处的状况。正确答案为B。 例2: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调整减租减息的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C项颇具迷惑性,土地改革自然要“分配土地”,但决不是仅“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而是“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改后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即农民的小私有制,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A。 (三)学习拓展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请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论证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抗战结束后,中国人民期盼和平。但是,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相勾结,妄想剥夺人民的胜利果实。由于他尚未做好内战的准备,因而不敢明目张胆地叫嚣打内战,只能暗做准备。于是,蒋介石假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共商国是。如果毛泽东不敢赴约,内战的责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推给共产党;如果毛泽东来了,谈判就成了蒋介石拖延时间、准备内战的幌子。 针对蒋介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做法,当时就有人画了一幅题为《磨好刀再杀》的时 事漫画。漫画夸张地刻画了一个光头、高颧骨、深眼窝、留着小胡子的蒋介石,身上穿着“美国大兵服”,头上贴着“头疼膏药”,躲在“和平方案”盾牌后面磨刀霍霍的样子,形象而深刻地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二)学术前沿 土地改革运动与战时财政动员的关系 土地革命,一向被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1946~1948年这段时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历来被视为一个“欢歌笑语”、“凯歌行进”的历史叙事。但以往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述,基本上着眼于阐述土地改革的原因、意义,而对于这场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结构的革命的起因、它的真实意义与价值,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来,这段历史至今还是学界较少关注的一个领域。 但我们如果实事求是地考察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土地改革并不是纯粹的土地政策,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支持”的交换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它“实际上是中共为了与国民党争天下进行社会动员的手段”。有的学者则更具体地指出:土改实际上是一种战时财政动员,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而急剧扩大。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人力、物力需要日益急迫,这种战争动员手段的财政意义就越来越突出。也正是由于土改的成功实施,中共最终在农村“扎根”,“而(国民党及其)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场战争得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