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夏,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对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认为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他们放弃以往毛泽东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以阵地战代替游击战或运动战,主动出击敌人防守坚固的阵地。进攻硝石、资溪桥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方针,实行分兵把守,短促突击。企图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广昌一仗红军伤亡五千多人。结果,红军奋斗一年,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左倾”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 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阅读拓展 ◆南昌起义为何打出国民党旗帜? 八十年前的南昌起义参战人数究竟有多少?起义为何打出国民党的旗帜?起义的结局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于这些问题,坊间至今众说纷纭。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军史专家陈宇、南昌起义历史调查组组长徐巍。 起义参战人数知多少? 陈宇告诉记者,关于参战人数,各界历来有争论,有说两万余人的,也有说三万余人的。较有代表的是说两万零五百人,其主要根据是刘伯承在一九二八年中共“六大”上所作的关于南昌起义的报告。 近年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刘伯承在报告中所列的人数有一部分并没有参加起义,参加起义人数为叶挺部五千五百人,周士弟部三千人,贺龙部六千五百人,朱德部五百人,其他八十人,共约一万五千五百八十余人。不过,徐巍并不认可这个观点,根据他当年的调查,认为少算了蔡廷锴部的五千人。 对起义人数问题,徐巍等人还曾当面请教过起义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一九六一年周恩来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回答了徐巍的疑问:“起义军实际人数不到三万,是号称三万”。 起义为何打出国民党旗帜? 对于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的旗帜,各界也有不同的评论。肯定者认为打出国民党旗帜是为了发动民众,争取国民党“左派”将领张发奎作为起义领袖,发动回粤运动,团结起义部队中的中下层官兵和争取国民党的真正左派。否定者认为,这是一大失误,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反而使民众在认识上引起误会。因为在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旗帜已遭到其右翼的任意践踏,成为反动派残杀革命人民的工具。 对此,陈宇、徐巍分析认为,打出国民党旗帜的做法适应了过渡性的历史特点,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从战略和全局上看,这面旗帜的确没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但从策略和局部上考虑,却能起到暂时的缓冲作用,争取某些有利条件,化被动为主动。 起义究竟胜利还是失败? 传统观点认为,南昌起义由于缺乏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政权,而是采取孤军南下策略,企图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次北伐,在进入广东后又有两次分兵错误,最后遭敌围攻而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