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导析】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生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①侵华是日本既定的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和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中国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日本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国际上欧美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④国内蒋介石集中兵力围攻红军,发动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 七七事变发生的原因:①华北事变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雄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占,实行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和广泛的战争动员。②1936年,日本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一方面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③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扩大它在中国大陆的殖民统治,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 【例证】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这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 A.在东北三省建立独立的国家 B.把东北三省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C.更好地促进东北三省的发展 D.实现东三省的自治 【解析】正确答案是B。“置日本势力之下”,充分表明了日本把东北三省从中国分裂出去,是要把东北三省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 2.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和特点 背景: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大举进攻上海;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相对下降。②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中共及社会各阶层不断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除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②主要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为特色。③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④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但英美等国在较长的时间对日绥靖,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集团对日妥协的倾向,对是中国抗日十分不利。 【例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不包括 A.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B.国共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权 C.没有统一组织形式 D. 国共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解析】正确答案:D。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这次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 3.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正面战场: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在抗战防御阶段,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的运动战为主。在抗战防御阶段主要起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战相持阶段,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 关系: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联系,共同的总目标是抗击日本侵略军,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被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并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 【例证】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积极动员和组织民抗战 B.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C.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D.都进行了积极的抵抗 【解析】正确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比较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关键是明确两个战场的基本情况。通过比较可知A、B、C三项是不同点,D是相同点。 4.有关中国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日战争在欧洲战争爆发后,不再是单纯的亚洲局部战争,而成为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大战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战场的存在,极大地牵制和消耗着日本的军事、经济力量,并在战略上制约日本的侵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艰苦抗争,影响和鼓舞了东南来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国战场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有利地迁制了日本和德国法西斯不能实现欧亚配合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证】(2003年,上海文综)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中国战场拖住日本总兵力的2/3以上 ②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多万,占其死亡人数的70% ③美国宣布为援助被侵略国家制定的《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 ④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关东军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