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试题演练 [命题趋向] 本单元包括1945年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有较多的大跨度题目最后落点都不能落在这里。本单元美国对华政策可和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政策结合命题。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可和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结合命题。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可和前后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命题。 [应对策略] 1.按照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1946年6月)、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8月)、战略决战(1948年8月-1949年1月)和胜利进军(1949年1月-1949年10月)五个阶段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并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五个阶段以战略反攻为重大转折点。这之前,解放军是在内线作战;之后,转为外线作战,开始结束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过程。 2.理清贯穿五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即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如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组织、领导反蒋第二条战线。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经济恶化,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军事上陷于防守;共产党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3.抓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反蒋第二条战线,北平谈判等关键点,掌握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及其结果。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4.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战略方针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防御阶段,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战略方针的变化,主要根椐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进行分析。 5.了解、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第二次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标志是七届二中全会。要从背景分析转变的原因。 6.了解抗战胜利后,在中国革命前途上的三种主张(或方案、道路),简言之,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和人民共和国。认识中共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考题链接] 一、选择题 1.(2003年全国)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 国民党结束“训政” C. 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D.改组国民政府 2.(2002年上海春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年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B. 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 C. 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 D.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3.(2002年广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创作的作品是 ①长诗《王贵与李香香》 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③历史剧《屈原》 ④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 D.①④ 4.(2002年广东)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A.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 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 三大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胜利后 5.(2001年上海)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史实本质? A.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 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 “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6.(2001年广东、河南)下列民主党派,建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是 A. 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 B. 九三学社、中国农工民主党 C. 九三学社、中国民主同盟 D.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