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01全国16)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2.(01广东17)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 ) A.10多年 B. 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3.(01全国春季17)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01全国春季19)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实际上是指 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 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 C.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斗争 D.对“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进行平反 5.(03江苏15)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6.(03上海历史18) “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7.(03上海历史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8.(04广东16)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 B.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9.(05江苏15)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 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10.(05广东综8)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1.(05广东14)下列哪个运动包含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A.延安整风运动 B.“五反”运动 C. 1957年整风运动 D.“批林批孔”运动 12.(05广东15)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 高能耗 13.(2006年广东综合)“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 14.(2006年四川卷)多种材料的辨析与运用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下列材料与四川历史具有直接关联的是 ①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局部图案②白马寺③毛泽东长征诗部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成昆铁路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06年广东历史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1957年的整风运动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反右倾”斗争 D.“文化大革命” 16.(07广东单)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17.(07山东)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8.(07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19.(07广东文理综)65.“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