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逻辑,都是历史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呢。在实际的备课中,有不少教师比较看重的是教材的逻辑,钻研教学的内容时主要关注的是教科书的叙述,重点则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并琢磨课文中子目之间的过渡。然而,要教好历史,最重要的恐怕还不只是搞清楚教材的逻辑,而是把握历史的逻辑和认识的逻辑。因为这才是事实与认识的关系。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事实逻辑与认识逻辑的一致,就是真理、规律的发现,是真知的获得,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从教学的角度上讲,只有科学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所学的内容与事实的逻辑不符,或者不适合学生的认知,其教学的意义与价值都会大为降低。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最主要的还是先要搞清楚历史的逻辑,在针对学生的认识逻辑,对教材的逻辑进行新的整合,进而组织好教师课堂讲述的逻辑。只有将这三种逻辑处理好,才能使历史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历史教学的“求真”“求实”,必须建立在历史的逻辑上。 在我所听过的历史课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教师讲述的逻辑即正确无误,又严谨清晰,无论是对史实的介绍还是分析,都是以历史的事实为依据,将纷繁复杂的史实进行缜密的梳理,层层相接,环环相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一)的第一课,内容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在介绍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情况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早期政治的特征,概括出基本特点是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土地制度、礼乐制、神权等的维系;最后在归纳为族权与政权的结合。从教师的讲授逻辑上看,就是从历史的基础知识入手,讲清楚历史的基本状况,然后对这些历史状况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这就是在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内容和进程调整为适合学生认识的逻辑。我曾对安徽省赵剑峰老师讲授的“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一课给与好评,其中重要的理由就是赵老师对教材的逻辑进行了重新整合,使讲述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 我也曾听过一些逻辑不清或紊乱的课。如有教师讲中国现代史中的“海峡两岸的交往”,在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情况后,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结束本课。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看,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经历了分离、对峙,逐渐到缓和、交往这样的过程,而《乡愁》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是两岸隔绝,不是在交往不断加强之后。还有的教师讲述历史事件,是先说性质和特点,再讲过程;或是先讲事件的过程,再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诸如此类,在逻辑上都不利于学生的认识。 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新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改为专题的方式构成,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教师感到对教材的处理由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高中历史课,若完全按照教科书的逻辑进行教学,常会遇到讲不清或讲不完的。二是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一些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就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而对历史事实的讲述则一带而过,所述历史的内容甚至比教科书的课文内容还要少。这两种情况若持续下去,对历史教学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改进之道还是要回归对历史逻辑的把握上,并力图将教学内容的逻辑整合成有利于学生的认识逻辑上来。 在逻辑学中,有一条逻辑基本规律叫做“充足理由律”,指的是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充足理由律的具体要求有三个:一是论证要给出理由;二是给出的理由要真实;三是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述,要做到讲的清楚、正确、有意义,就要讲出历史的“理由”,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理由”,这就必须注意到讲述的逻辑问题。(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