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书籍命名的方式和思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有的使用典故,讲究出处来源,有的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有的直接使用作者姓名为书名。下列以作者姓名为书名的是( ) A.《周易》、《韩非子》 B.《韩非子》、《孟浩然集》 C.《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D.《康熙字典》、《贞观政要》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4.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食品。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宋时江南地区盛产,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 A.北民南迁 B.宋夏和议 C.宋金对峙 D.西晋统一 5.中国政府正式在台湾设官建制是在 ( ) A.三国时期 B.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6.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因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是指( ) A.顾炎武 黄宗羲 李贽 B.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C.罗贯中 施耐庵 吴敬梓 D.林则徐 魏源 姚莹 7.租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应出自 ( ) 上海租界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8.清末时期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因素应该是( ) A.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 B.皇权衰落 C.币制混乱 D.教育不普及 9.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读下图指出导致1912—1925年发展状况的原因是 ( ) ①中华民国成立 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民国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一位知识分子曾经提倡:“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独、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这位知识分子是( )口译,演说不必笔译。他可能是 A.梁启超 B.胡适 C.蔡元培 D.徐志摩 11.孙中山《致苏俄遗书》:“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坚持国民革命,实行联俄 B.对外依靠苏俄抗击帝国主义 C.开始走苏俄的革命道路 D.按照苏俄的政党组织形式改组国民党 12.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写于1936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 A.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B.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胜利完成了长征 13.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这种团结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B.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 C.对地主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D.各级政权按三三制原则建立 14.《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 ①没收官僚资本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一五”计划建设 ④三大改造 ⑤大跃进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⑤ 15.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同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16.建国以来农家曾盛行两幅春联:“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据此判断两幅春联所处的时期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B.土地改革的完成、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新中国成立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