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合理呢 A.甲 B.乙 C.丙 D.丁 14.今年欣逢世博会在我国上海举行,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 A.“日不落帝国” 的建立 B.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C.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D.“光荣革命” 的成功 15.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及其最大贡献是 A.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B.瓦特、电动机 C.西门子、电动机 D.瓦特、改良蒸汽机 16.下列选项均是洋务运动所为,其中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创办近代新式学堂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17.下列诗句中能够比较恰当的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18.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C.考虑到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性质 D.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19.观察右图,从中能够直接得到的信息是 A.民国政府大力倡导公共机关一律使用国货 B.一战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动力 D.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并占据国际市场 20.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21.“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责任编辑:admin) |